史威登堡神学著作
5.V.对人来说,出生之后,意愿变成爱的器皿,理解力变成智慧的器皿
众所周知,人有两种生命官能,即意愿和理解力,因为一个人能意愿,也能理解;更重要的是,他能理解他所不意愿的;由此清楚可知,意愿和理解力在人里面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事物,意愿是爱的器皿,理解力是智慧的器皿。由此也清楚可知,爱属于意愿,因为一个人所爱的,他也会意愿;智慧属于理解力,因为一个人所洞察或知道的,他用理解力也会看到;理解力的看见是思维。只要人还在子宫里,他就没有这两种官能;前面说明,胎儿在形成的过程中,完全没有意愿和理解力的任何东西。由此可知,正是主预备了这两个器皿,一个是为了将来这个人的意愿,另一个是为了他的理解力;被称为意愿的器皿是为了接受爱,被称为理解力的器皿是为了接受智慧;祂通过自己的爱和智慧预备了它们;然而,在人完全形成、足以出生之前,这两个器皿不会传给他。此外,随着人逐渐成熟并变老,主也预备了方法,以便来自祂自己的爱和智慧在它们里面越来越充分地被接受。
意愿和理解力之所以被称为器皿,是因为意愿不是某种抽象的属灵事物,而是一个为接受来自主的爱而形成的实质化的主体;理解力也不是某种抽象的属灵事物,而是一个为接受来自主的智慧而形成的实质化的主体;它们实际上拥有具体存在;尽管隐藏起来看不见,但它们仍从内在存在于构成大脑皮层的物质中,也处处存在于大脑髓质中,尤其存在于纹状体中,还从内在存在于小脑髓质中,以及它们构成细胞核的脊髓中。因此,器皿不止有两个,而是有无数个;其中每个器皿都是双重的,或说拥有两个部分,并且具有三个层级,如前所述。
这些是器皿,并且它们就在那些地方,这一点从以下事实很明显地看出来:它们是所有神经纤维的初始和头,整个身体都是由神经纤维交织而成的;感觉和运动的所有器官都是由从这些器皿延伸出来的神经纤维形成的,因为神经纤维始于它们,并终于它们,或说是它们的初和终。感觉器官能感觉,运动器官能运动,仅仅是因为感觉和运动器官是意愿和理解力的这些居所的延伸和延续。在婴儿里面,这些器皿又小又嫩;后来,它们照着所获得的知识和对这些知识的情感而得到增长和完善;它们照着功用的聪明和对功用的爱而得以完善,照着纯真和对主的爱而变得柔软;它们因这些的对立面而变得固化和坚硬。其状态的变化是情感;其形式的变动是思维;这些变化和变动的存在和持久是记忆;它们的再现则是回忆。这两者合在一起就是人类的心智。
四十八、死后,人仍享有他在世上所拥有的一切感觉、记忆、思维和情感,除肉体外没有任何遗漏
461.反复的经历向我证明,当人从自然界进入灵界时,如死亡时的情形,除了肉体外,他会带走所拥有的一切,也就是身为世人时属于他的一切事物。事实上,当人进入灵界,或死后生命时,他在一个身体中,和在世时一样,没有明显的不同,因为他既看不出、也感觉不到任何区别。但那时他的身体却是属灵的,因而从尘世物质中被分离或净化出来。此外,属灵物触摸或看见属灵物,正如属世物触摸或看见属世物。因此,当人成为灵时,他没有感觉到自己已不在他在世上所拥有的肉体中,因而不知道自己已经死了。
此外,人的灵享有他在世时所享有的一切感觉,无论外在的还是内在的。他和以前一样看见,和以前一样听见并说话,也和以前一样闻见、品尝,当被触摸时,和以前一样感觉得到;他想要、希望、渴望、思考、反思、感动、热爱、意愿,仍和以前一样;好学的人仍像以前一样阅读、写作。总之,当人从一个生命进入另一个生命,或说从一个世界进入另一个世界时,就好像从一个地方转到另一个地方,他仍携带他身为世人时在自己里面所拥有的一切事物,以至于不能说死后,也就是仅仅肉体的死亡之后,人就丧失了自己的任何东西。
再者,他甚至带走自己的属世记忆,因为他将在世时从婴儿早期直到生命结束所听见、看见、阅读、学习或思考的一切都保留下来。然而,保留在记忆中的属世物体无法在灵界重现,所以就归于沉寂,正如人不去思想它们时的情形。尽管如此,当主乐意时,它们就能再现。我很快就会详细说明这种记忆,以及死后它的状态。感官人很难相信这就是人死后的状态,因为他无法理解。事实上,感官人只能在属世层面思考,甚至在属世层面思考属灵事物。这意味着凡他感觉不到的事物,就是他无法用肉眼看见、用双手摸到的事物,他都认为不存在,正如多马那样(约翰福音20:25,27,29)。前面(267节)描述了感官人的特质。
目录章节
目录章节
目录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