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威登堡神学著作

仁爱 #1

I.仁爱的第一件事就

目  录

I.仁爱的第一件事就是仰望主,并避开邪恶,因为它们是罪,这是通过悔改完成的

II.仁爱的第二件事是行善,因为它们是功用

III.被爱的属灵概念上的邻舍就是良善和真理

IV.仁爱的对象是个体人,一个团体,一个人的国家,人类;从狭义和广义上说,所有人都是邻舍

V.人是仁爱的主体;他身上的仁爱是怎样,他就是怎样一个仁爱的主体;他向邻舍所实施的仁爱也怎样

VI.一个人出生是为了他可以成为仁爱;他不可能成为仁爱,除非他持续不断地出于情感和快乐向邻舍行功用之良善

VII.凡仰望主,并避恶如罪的人,若诚实、公正、忠诚地做自己职务或职业的工作,都会成为一种仁爱的形式

VIII.仁爱的标志就是属于敬拜的一切

IX.仁爱的善行就是一个仁爱的人在其职业之外自由所行的一切良善

X.仁爱的义务就是除了上述义务外,一个人应当所行的一切事

XI.仁爱有消遣;这些消遣是对心智(animus)的娱乐有用的身体感官的各种享受和快乐

 

按顺序排列的章节:

第一个版本:

1.仁爱的第一件事就是避开邪恶,因为它们是罪。

2.仁爱的第二件事是行善,因为它们是功用。

3.仁爱的本质是良善,也就是功用;仁爱的对象从狭义上说是一个个体人,从广泛意义上说是一个团体,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说是一个人的国家,从最广泛的意义上说是人类;这些都是邻舍。

4.仁爱本身就是在属于任何人的职业的每项工作中诚实、公正和忠诚地行事;一个人由此变成一种仁爱。

5.仁爱的标志就是属于敬拜的一切事物。

6.仁爱的善行就是作为一种仁爱的一个人在他的职业范围之外自由所行的一切良善。

7.仁爱的义务就是除了上述义务外,一个人应该所行的这一切事。

8.仁爱的消遣是身体及其感官的各种享受。

9.没有信,仁不是仁;它们就像本质与形式那样为一。

10.仁如何,信就如何;先于仁的信是认知的信,也就是一种历史的信,或知识的事。

11.仁爱将主与人结合,并人与主结合起来。

12.对邻之爱,也就是仁爱,内在是对神,即对主之爱。

第二个版本:

1.仁爱的第一件事就是仰望主,并避开邪恶,因为它们是罪,这是通过悔改完成的。

2.仁爱的第二件事是行善,因为它们是功用。

3.属灵概念上的邻舍是功用;功用是仁之良善。

4a.一个人是仁爱的主体,主体如何,他所实行的仁爱就如何。

4b.对任何人来说,仁爱本身就是在属于他职业的每项工作中诚实、公正和忠诚地行事;一个人由此变成一种仁爱。

5.仁爱的标志就是属于敬拜的一切事物。

6.仁爱的善行就是作为一种仁爱的一个人在他的职业范围之外自由所行的一切良善。

7.仁爱的义务就是除了上述义务外,一个人应该所行的这一切事。

8.仁爱的消遣是身体及其感官的各种享受和乐趣。

9.没有信,仁不是仁,没有仁,信不是信;它们就像本质与形式那样为一。

10.仁如何,信就如何;先于仁的信是认知的信,也就是一种历史的信,本身是知识。

11.仁爱包含一个人与主,并主与这个人的结合在里面。

12.仁爱,或对邻之爱,也是对主之爱。

 

I.仁爱的第一件事就是仰望主,并避开邪恶,因为它们是罪,这是通过悔改完成的

1.按以下顺序来阐述:

(1)任何人不避开邪恶,因为它们是罪到何等程度,就留在它们里面到何等程度。

(2)任何人不认识并知道什么是罪到何等程度,就只会看到他没有罪到何等程度。

(3)任何人认识并知道什么是罪到何等程度,就在自己里面看到它们,在主面前认罪并悔改到何等程度。

(4)在悔改之前,良善是假良善;仁爱也一样,因为良善属于仁爱。

(5)因此,仁爱的第一件事就是仰望主,并避开邪恶,因为它们是罪。

 


新耶路撒冷教义之生活篇 #103

Life103.由于

Life103.由于人里面有来自主的这种回应和返回的能力,因而有这种相互合作的官能,所以主说,人必须悔改,并且人只能貌似凭自己悔改:

耶稣说,你们若不悔改,都要如此灭亡!(路加福音13:3, 5)

耶稣说,神的国近了!你们当悔改,信福音!(马可福音1:14–15)

耶稣说,我来召罪人悔改。(路加福音5:32)

耶稣对各教会说,你们要悔改。(启示录2:5, 16, 21—22; 3:3)

经上还说:

他们并不悔改所行的。(启示录16:11)

揭秘启示录 #838

838.因此,要让每

838.因此,要让每个人都小心提防这个异端邪说,即:人因信而称义,无需律法行为。凡陷入这个异端邪说,并且在临终前没有完全从中抽身而出的人,死后便与地狱鬼魔为伍。事实上,他们就是主所说的“山羊”:
主对他们说,你们这被咒诅的人,离开我,进入那为魔鬼和他的使者所预备的永火里去。(马太福音25:41)
主并没有说那些“山羊”作了恶,只说他们并未行善。他们之所以不行善,是因为他们对自己说:“我不能靠自己行善;律法不会定我的罪;基督的宝血洁净了我,释放了我;十字架受难已经担当了罪孽;基督的功德通过信被归算给我;我已与父和解,在恩典之中,被视为儿子;祂视我们的罪为软弱,为了祂儿子的缘故瞬间赦免了我们的罪;因此,祂单凭着信使我们称义;若这信不是得救的唯一途径,凡人都无法得救。神的儿子受十字架之难并成全律法,若不为了除去我们罪孽的诅咒,还有其它什么目的吗?”他们对自己说这些以及类似的话,从而不去行本为良善的良善;因为没有良善从他们的唯信中发出,他们的信无非是认知上的信,本身就是一个历史学的信仰,因而不过是知识而已。若此人不直接靠近主,貌似凭自己避恶如罪,那么这信只是一个没有生命或灵魂进入的死信。在这种情况下,人貌似凭自己所行的良善来自主,因而本身就是良善。对此,以赛亚书这样记着说:
祸哉,担着罪孽犯罪的民族,行恶的种,败坏的儿女!你们伸手,我必掩目不看你们;就是你们多多地祈祷,我也不听。你们要洗濯、自洁,从我眼前除掉你们的恶行;要止住作恶,学习行善;你们的罪虽像朱红,必变成雪白;虽红如丹颜,必白如羊毛。(以赛亚书1:4, 15-18)
耶利米书:
你当站在耶和华殿的门口,在那里宣传这话说,你们不要倚靠虚谎的话,说,这些是耶和华的殿,是耶和华的殿,是耶和华的殿(神的教会,神的教会,神的教会,我们信仰所在);你们偷盗、杀害、奸淫、起假誓,且来到在这称为我名下的殿,站在我面前,又说,我们自由了,你们这是行那些可憎的事吗?这殿岂可成为贼窝?看哪,我都看见了,这是耶和华说的。(耶利米书 7:2-4,9-11)

目录章节

目录章节

目录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