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威登堡神学著作

关于圣言或圣经 #10

10.X.圣言的终极

10.X.圣言的终极意义或最外在的意义,也就是纯粹的字义,对应于一位天使人,即作为一位天使的一个人的胡须和头发

乍一读到或听说头发和胡须对应于最外层或终极层面的圣言,可能会觉得奇怪;但这一对应关系源于以下事实:圣言的一切都对应于天堂的一切,而天堂的一切都对应于人的一切,因为在主眼里,天堂整体上就像一个人;关于这种对应关系,可参看《天堂与地狱》一书(87-102, 307节)。

我被允许从以下事实感知到,圣言的一切都对应于天堂的一切,即:先知书的每一章都对应于天堂里的某个具体社群。因为有一次,当我从以赛亚书到玛拉基书通读圣言的先知书时,得以看见天堂的社群依次被召唤出来,并感知到与它们相对应的属灵意义。这个和其它证据清楚向我表明,整个天堂与圣言存在一系列对应关系。由于圣言与天堂存在这样一种对应关系,并且天堂无论整体还是部分都对应于一个人,所以圣言的最外层或终极层面对应于一个人的最外层或终极层面。圣言的最外层或终极层面是字义,而一个人的最外层或终极层面是头发和胡须。

这就是为何那些热爱圣言,甚至热爱圣言的最外层或终极层面的人死后成为灵人时,看上去都有一头美发,天使也是如此。当这些人成为天使时,他们也让胡须长出来。而另一方面,所有轻视圣言字义的人死后成为灵人时,都是秃头。这也是他们缺乏真理的一个标志。因此,为免得在其他人面前蒙羞,他们就裹上头巾。

由于头发和胡须表示天堂的最外层或终极层面,因而也表示神性真理或圣言的最外层或终极层面,所以“亘古常在者”被描述为“头发如纯净的羊毛”(但以理书7:9)。“人子”或圣言方面的主同样被如此描述(启示录1:14)。出于同样的原因,参孙的力量在他的头发中,当他的头发被剃除时,他就变得软弱(士师记16:16-19)。拿细耳人也依赖头发,这头发被分别为圣(民数记6:5, 7, 9, 11, 18-19; 士师记13:5),因为拿细耳人代表在其最外层或终极层面的主,因而也代表在最外层或终极层面的天堂。这就是为何称以利沙为秃头的四十二个童子被母熊撕裂(列王纪下2:23-24)。

以利沙,和以利亚并其他先知一样,代表圣言方面的主;圣言若没有终极意义或最外在的意义,也就是字义,就不是圣言。因为圣言的字义就像盛满美酒的酒器;因此,若酒器破碎,美酒就都洒尽。字义又像人的骨和皮;若拿走骨皮,整个人就会分崩离析。这就是为何整部圣言的完整性或稳固性,事实上能力都在于它的终极意义或最外在的意义,也就是字义,因为这层意义支撑并包含一切神性真理在里面。

由于秃头因缺失最外层或终极层面而表示真理的缺乏,所以犹太教会的人当离弃耶和华并弃绝圣言时,就被称为“秃头”,如:

各人头上光秃,胡须剃净。(耶利米书48:37)

各人头上光秃,胡须剃净。(以赛亚书15:2)

他要用剃刀剃过头和胡须。(以西结书5:1)

脸上都羞愧,头上都光秃。(以西结书7:18)

头都光秃。(以西结书29:18)

还有其它地方(如阿摩司书8:10; 弥迦书1:16)。

尽管如此,被称为字义的圣言的这层意义仅在其最外层或终极层面上对应于头发,因为它在其它方面对应于人体的各个部位,如头、胸、腰、足。但当这些对应形式出现在字义中时,圣言就仿佛穿上了衣服;因此,字义就对应于这些部位的衣服,因为衣服一般表示真理,也实际上对应于真理。然而,圣言字义中的许多事物都是裸露的,可以说没有穿上衣服;这些事物对应于人的脸和手,这些部位是裸露的。圣言的这些部分服务于教会的教义,因为它们本身是属灵-属世的真理,或说属世层面的属灵真理。由此可见,并没有什么障碍能阻止一个人甚至在圣言的字义中发现并看见裸露的真理。

脚注:

由于属世事物与属灵事物的对应关系,构成新耶路撒冷城墙根基的十二样宝石表示圣言的终极意义或最外在的意义。

天堂与地狱 #87

十二、天堂的一切事物

十二、天堂的一切事物与人的一切事物存在一种对应关系

87.今天的人已不知“对应”为何物。这种无知的原因有很多,主要原因是,人因爱自己、爱世界而远离了天堂。凡爱自己、爱世界高于一切的人只关心世俗事物,因为这些事物吸引外在感官,满足属世欲望;他不关心属灵事物,因为这些事物吸引内在感官,满足心智。所以,他把它们扔在一边,声称它们过于高深,难以领会。古人却截然不同。对他们来说,对应知识是一切知识的明珠。他们藉此获得聪明和智慧,属教会的人也藉此与天堂交流;事实上,对应知识是天使的知识。上古之人,也就是属天之人,出于对应本身思考,和天使一样。所以,他们甚至能与天使交谈。此外,主时常向他们显现,并教导他们。而如今,这种知识已全然遗失,以致人们不知对应为何物。

注:对应的知识远远胜过其它知识(4280节)。对应知识是古人的首要知识;但如今它完全被人遗忘(3021, 3419, 4280, 4749, 4844, 4964, 4966, 6004, 7729, 10252节)。对应知识曾兴盛于东方民族和埃及当中(5702, 6692, 7097, 7779, 9391, 10407节)。

属天的奥秘 #3419

3419.“在他父亲

3419.“在他父亲亚伯拉罕的日子他们所挖的水井,以撒就回来又挖出来”表示主揭开了古人所知道的真理。这从“以撒”的代表,以及“回来又挖出来”、“水井”和“他父亲亚伯拉罕的日子”的含义清楚可知:“以撒”是指主的神性理性,如前所述;“回来又挖出来”是指再次揭开;“水井”是指(宗教)知识或认知里面的真理,“井”是指真理(参看2702, 3096节),“水”是指(宗教)知识或认知(28, 2702, 3058节);“他父亲亚伯拉罕的日子”是指就真理而言,以前的时间和状态,这些真理由那时他们所挖的井来表示,因而是指古人所知道的真理,“日子”表示时间和状态(参看23, 487-488, 493, 893节)。当“日子”表示状态时,“他父亲亚伯拉罕”就代表在主将人性联结于神性之前,主的神性本身(2833, 2836, 3251节);但当“日子”表示时间时,“他父亲亚伯拉罕”就表示在主将人性联结于神性之前,来自主之神性的良善和真理,因而表示古人所知道的良善和真理。
古人所知道的真理如今完全被抹除了,以至于几乎任何人都不知道它们曾经存在过,或与今天所教导的有什么不同。而事实上,这些真理完全不同。古人拥有主国度的属天和属灵事物、因而主自己的代表和有意义的符号或象征;那些理解它们的人被称为智者。他们也的确有智慧,因为他们能由此与灵人和天使交谈。天使的言语是属灵和属天的,故不为世人所理解;当这言语降至在属世领域的某个人时,它就以出现在圣言中的那种代表和有意义的符号或象征来表达自己;这就是为何圣言是一部神圣书卷。为了保持对应的完整性,神性只能以这种方式呈现在世人面前。
由于古人拥有主国度的代表和有意义的符号或象征,而主的国度只有属天和属灵之爱在里面,所以古人也拥有唯独论述对神之爱和对邻之仁的教义事物,并凭这些教义事物而被称为智者。他们从这些教义事物知道主要降世,并且耶和华要在祂里面,祂要将自己里面的人性变成神性,从而拯救人类。他们从这些教义事物也知道什么是仁爱,即:仁爱就是对服侍他人却不思想任何回报的情感;还知道他们要以仁爱待之的邻舍是什么,就是全世界所有人,只是对待每个邻舍的方式是不同的。如今这些教义事物完全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信之教义事物;而古人却把这些信之教义事物看得相对来说一文不值。如今对主之爱和对邻之仁的教义事物被弃绝了,一方面被那些在圣言中被称为“巴比伦人和迦勒底人”的人弃绝了,另一方面被那些被称为“非利士人和埃及人”的人弃绝了。它们消失得如此彻底,以至于几乎没有留下一丝痕迹。现在谁还知道仁爱就是完全忘记自我,并弃绝一切自私自利,厌恶以自我为目的的一切?谁又知道邻舍就是每个人,只是对待他的方式取决于他里面的良善的质和量?因此,良善本身就是我们的邻舍。从至高意义上说,主自己是我们的邻舍,因为祂住在良善里面,是良善的源头。凡不来自祂的良善都不是良善,无论它多么看似良善。人们不知道什么是仁爱,什么是邻舍,所以不知道圣言提到的“穷人”、“困苦人”、“贫乏人”、“患病的”、“饥渴的”、“受欺压的”、“寡妇”、“孤儿”、“被掳的”、“赤身露体的”、“寄居的”、“瞎子”、“聋子”、“瘸腿的”、“有残疾的”等等,究竟是指谁。然而,古人的教义事物教导他们这些人是谁,各自属于哪类邻舍,因而属于哪类仁爱。字义上的整部圣言都是照着这些教义事物来写的;因此,凡不知道它们的人,都无法知道圣言的任何内层意义。
如以赛亚书:
不是要把你的饼掰给饥饿的人,将受苦的逃亡者带到你家中;见赤身的就遮盖他,不向自己的骨肉掩藏自己吗?这样,你的光就必突然发出如破晓,你的医治也必快快出现;你的公义必在你前面行,耶和华的荣耀必将你聚拢。(以赛亚书58:7-8)
凡强调字义的人都以为,只要他把食物送给饥饿的人,将受苦的逃亡者带到他家中,给赤身的衣服穿,就会因此进入耶和华的荣耀,或进入天堂。然而,这些只是外在行为,就连恶人也能为了自我功德而如此行。但“饥饿的人”、“受苦的”和“赤身的”表示那些在属灵上如此的人,因而表示困扰要被施以仁爱的那个邻舍的不同悲惨状态。
诗篇:
祂为受欺压的伸冤,赐食物给饥饿的;耶和华释放被囚的;耶和华开了瞎子的眼睛;耶和华扶起被压下的人;耶和华喜爱义人;耶和华保护寄居的,扶持孤儿和寡妇。(诗篇146:7-9)
此处“受欺压的”、“饥饿的”、“被囚的”、“瞎子”、“被压下的人”、“寄居的”、“孤儿和寡妇”不是指那些平常被如此称呼的人,而是指那些在属灵事物上,就是在灵魂上如此的人。而古人的教义事物则教导了这些人是谁,他们属于哪个状态和层级的邻舍,因而要向他们施以什么样的仁爱。这同样适用于旧约的其它任何地方,因为当神性降至与世人同在的属世之物,或说降至世人的属世层时,它就降至诸如构成仁爱行为的那类事物,只是每个行为都照着它的属和种而与众不同。
主也以同样的方式说话,因为祂出于神性本身说话,如在马太福音:
于是,王要向那在祂右手边的说,你们这蒙我父赐福的,可来承受那为你们所预备的国;因为我饿了,你们给我吃;渴了,你们给我喝;我作外人,你们收留我;我赤身露体,你们给我穿;我病了,你们看望我;我在监里,你们来看我。(马太福音25:34-36)
此处列举的行为表示仁爱的所有主要种类,以及善行的不同层级,或作为要被施以仁爱的邻舍的善人的不同层级。从至高意义上说,主是邻舍,因为祂说:
你们做在我这些弟兄最小中的一个身上,就是做在我身上了。(马太福音25:40)
从这几个例子可以看出“古人所知道的真理”是什么意思。然而,这些真理被那些关心信之教义事物,却不关心仁爱生活的人,也就是那些在圣言中被称为“非利士人”的人完全抹除了。这一点由“非利士人在亚伯拉罕死后把井塞住了”来表示,如我接下来所讨论的。

目录章节

目录章节

目录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