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威登堡神学著作

灵魂与身体的相互作用 #11

九、属灵之物穿上属世

九、属灵之物穿上属世之物,就像一个人穿上衣服一样

ISB11.众所周知,每一个运作里面都有一个主动者和一个被动者;没有任何事物能唯独从一个主动者产生,也没有任何事物能唯独从一个被动者产生。属灵之物和属世之物也是如此;属灵之物因是一种活的力量,故是主动的,属世之物因是一种死的力量,故是被动的。由此可知,凡从开始就存在于这个太阳世界中,后来时时刻刻存在之物都通过属世之物从属灵之物存在,不仅动物王国的臣民是这样,植物王国的臣民也是这样。

还有一个类似的事实也是众所周知的,即:所产生的每个结果里面都有一个主因和一个工具因;当任何事情完成时,这两者就显为一,尽管它们明显为二;因此,这也是智慧的准则之一,即:主因和工具因一起构成一个原因;属灵之物和属世之物也是如此。这两者在产生结果中之所以显为一,是因为属灵之物在属世之物里面,如同肌纤维在肌肉里面,血液在动脉里面,或思维在言语里面,情感在声音里面;它通过属世之物使自己被感觉到。从这些事(尽管到这里还是像透过格子一样模糊)明显可知,属灵之物穿上属世之物,就像一个人穿上衣服一样。

灵魂所穿的有机身体在此好比一件衣服,因为它穿在灵魂身上;当灵魂因(肉体)死亡而从自然界迁到它自己的灵界时,它也会脱去肉体,把它当作空壳或旧衣一样扔掉。此外,肉体像衣服一样会变旧;但灵魂不会,因为它是一种属灵物质,属灵物质与自然界的变化毫无共同之处;自然界的变化会从开始发展到结束,并在规定时间终结。那些不将身体视为灵魂的衣服或遮盖物,认为它本身是死的,只是适应去接受通过灵魂从神流入的生命原力之人,不可避免地从谬误中得出以下结论:灵魂凭自己活着,身体也凭自己活着,两者的生命之间存在一种前定和谐或预定和谐;甚至灵魂的生命流入身体的生命,或身体的生命流入灵魂的生命;因此,他们以为流注要么是属灵的,要么是属世的;然而,一切受造物都证明了这样一个真理:在后之物不从自身行动,而是从在先之物行动,它从在先之物发出;因此,这在先之物也不从自身,而是从更在先之物行动;因此,一切事物都从一个从自身行动的首先者,因而从神行动。此外,生命唯有一个,这生命不能被造,但非常有能力流入适合接受它的有机组织形式。这些形式就是受造宇宙中的一切事物,无论总体还是细节。

许多人以为灵魂就是生命,因此,一个人因从灵魂活着,故从自己的生命,因而从他自己活着,所以不是靠来自神的一种生命流注活着。但这些人不可避免地系上一种谬误的戈耳迪之结,并将其心智的一切判断都卷进这结里面,结果只会导致在属灵事物上的疯狂;或他们建造了一个迷宫,心智无论通过什么样的推理路线,都永远无法沿原路返回,把自己从中解救出来;他们实际上还让自己可以说下入地下洞穴,在那里住在永远的黑暗之中。

因为这种信念会生发出无数谬误,其中每一个都是可怕的,如:神将自己灌输并转录到人里面,因此每个人都是一个凭自己活着的神,因此他从自己行善、有智慧;同样,他拥有在自己里面的信和仁,因而从他自己,而不是从神获得它们;此外还有诸如流行在地狱里的人当中的许多可怕信念;地狱里的人在世时就相信自然界凭自己的活动活着或产生生命。当这些人仰望天堂时,天堂之光在他们看来就是一片漆黑。

我曾从天上听见有人声说,人里面若有一丝生命火花是他自己的,不属于他里面的神,就不会有天堂和其中的一切,因而不会有地上的任何教会,进而不会有永生。关于这个主题的详情,可查阅《婚姻之爱》一书中的记事(132–136节)。

灵魂与身体的相互作用 #1

ISB1.关于灵魂与

ISB1.关于灵魂与身体的相互作用,或一方进入另一方,或一方与另一方一起的运作,有三种观点和传统看法,它们都是假设。第一种被称为物质流注,第二种被称为属灵流注,第三种被称为前定和谐或预定和谐。

第一种,就是所谓的物质流注,来自感官的表象和由此而来的谬误,因为表面上看,好像影响眼睛的视觉物体流入并产生思维;同样,影响耳朵的言语流入心智,并在那里产生观念;嗅觉、味觉和触觉也一样。由于这些感觉器官首先接受从世界流入它们的印象,而心智看似根据这些器官所受到的影响而进行思考和意愿,所以古代的哲学家和经院学者便以为流注源于这些器官,并进入灵魂,从而采纳了物质流注或属世流注的假设。

第二种假设被称为属灵流注,来源于秩序及其律法,有些人也称它为偶然流注。因为灵魂是一种属灵物质,因而更纯粹,是在先和内在的;但身体是物质的,因而更粗糙,是在后和外在的;按照秩序,更纯粹的流入更粗糙的,在先的流入在后的,内在流入外在,因而属灵之物流入物质之物,而不是反过来。因此,按照秩序,进行思考的心智根据眼前的物体在眼睛上所引发的状态而流入视觉,心智也随意处理这种状态;同样,进行感知的心智照着言语在耳朵上所引发的状态而流入听觉。

第三种假设被称为前定和谐或预定和谐,来自推理官能的表象和谬误;因为心智在进行运作时与身体一起、同时随着身体行动。然而,一切运作先是连续的,然后是同步的,连续运作是流注,同步运作是和谐;例如,当心智先思考,然后说话时,或当它先意愿,然后行动时;因此,确立同步之物,却排除连续之物,这是推理官能的一个谬误。关于灵魂与身体的相互作用,除了这三种观点之外,不可能构筑出第四种观点,因为要么灵魂作用于身体,要么身体作用于灵魂,要么两者同时不断作用。

揭秘启示录 #707

707.启16:16

707.启16:16.“他就把他们聚集在一个地方,希伯来话叫作哈米吉多顿”表虚假与真理争战的状态和摧毁新教会的意图,皆源于对统治和优越感之爱。“聚集在一个地方”,在此争战,表示煽动以虚假与真理争战。这是争战的状态,因为“地方”表示事物的状态。这是出于摧毁新教会的意图,因为所表示的是新旧教会之间的争战,争战目的在于摧毁。下文将说明,“哈米吉多顿”表示什么。之前经上一直在说:
龙去与妇人其余的种争战,就是那守神诫命,为耶稣基督作见证的。(启示录12:17)
还有:
又允许从海中上来的兽与圣徒争战。 (启示录13:7)
在本章:
从龙口兽口并假先知的口中出来的鬼魔的灵出去到大地的众王那里,叫他们在神全能者的大日聚集争战。(启示录16:13,14)。
此处论述的,就是这争战本身,不过,没有描述争战的过程,只提到“哈米吉多顿”所表示的它的状态。
“哈米吉多顿”(Armageddon)表示天上对荣耀、统治和优越之爱;在希伯来语,“哈米”(Aram或Arom)表示高傲;在古希伯来语,“米吉多”(Megiddo)表示源于高傲的爱,这一点从它在阿拉伯语中的含义明显看出来。在撒迦利亚书(12:11),“米吉多谷之哈达临门”(Hadadrimmon in the valley of Megiddo)所表相同。那一章还论述了主的到来,那时犹太教会的终结和主将要建立的新教会的开始,并论述了这些教会之间的冲突;正因如此,那一章多次提及“那日”;“那日”表示主的到来,如前所述(704节)。为明白这一点,我引用以下经文:
那日,我必使耶路撒冷向众民作一块重石头。到那日,我必以惊惶击打一切马匹,以颠狂击打骑马的。那日,我必使犹大的族长如火盆在木柴中。那日,耶和华必保护耶路撒冷的居民,叫那些被赶出的可以在他们当中。那日,我必设法灭绝来攻击耶路撒冷的众民族。(撒迦利亚书12:3,4,6,8,9)
最后说:
那日,耶路撒冷必有哀哭,如米吉多谷之哈达临门的哀哭。(撒迦利亚书12:11)
在接下来的一章:
那日,必给大卫家和耶路撒冷的居民开一个泉源。那日,先知必羞愧,不再穿毛衣哄骗人。(撒迦利亚书13:1,4)
“那日”表示主的到来,那时旧教会的终结和新教会的开始,如前所述。不过,该先知书的这一章和接下来两章中的一系列事物若不藉着灵义被揭示出来,就无法明白“米吉多谷”表示什么。这一切已经向我揭开,故将在此予以阐述,不过只能简明扼要地阐述出来。撒迦利亚书第十二章在灵义上描述的是:主即将形成一个新的教会(1节);那时,旧教会中将不再有任何教义事物,因此他们将逃避它(2,3节);除了在那些处于圣言并属于新教会的人当中外,对真理的理解将不复存在(4节);这些人将学习来自主的教义的良善(5节);然后主凭圣言的真理摧毁一切虚假,以免新教会的教义教导其它东西,而不是真理(6,7节);那时,该教会将处于有关主的教义(8节);祂将要摧毁违背该教义的所有人和物(9节);然后将会有一个来自主的新教会(10节);教会的一切事物,无论总体还是细节,都将处于悲哀中(11-14节)。这些是第十二章在灵义上的内容。
第十三章的内容是这些:圣言将为了新教会,并且将向他们打开(1节);教义和敬拜的虚假将完全被毁灭(2,3节);旧的预言和教义的教导要止息,不再有教义的虚假(4,5节);那些在旧教会的人将因意图驱散信主之人而杀害主(6,7节);凡属这荒废教会的人都将灭亡,那些属新教会的人将被主洁净和教导(8,9节)。这些是第十三章在灵义上的内容。
第十四章的内容是这些:主与邪恶的争战,以及它们被驱散(1-5节);然后,将不再有真理,但将有源于主的神性真理(6,7节);神性真理将从主发出(8,9节);真理将在新教会中增多,那里将不会有任何邪恶的虚假(10,11节);凡与这些真理对抗的,都会将自己交给各种虚假(12节);那将是教会一切事物的毁灭(13-15节);那时,他们将接近对主的敬拜,甚至通过外在属世的外邦人(16-19节);那时将有源于仁之善的聪明,敬拜将出于仁之善(20-21节)。这些就是撒迦利亚书12-14这三章在灵义上的内容,之所以被揭示出来,是因为它们还论述了旧教会的最后状态和新教会的最初状态。由于经上说“就把他们聚集在一个地方,希伯来话叫作哈米吉多顿”,故明显可知,该先知书所说的事同样涉及当今教会的最后状态和新教会的最初状态。“哈米吉多顿”表示对荣耀、统治和优越之爱,如前所述;因为争战由此而来,撒迦利亚书(12:11-14)所描述的悲哀就来自并因为这爱。“米吉多”(列王纪下23:29-30;历代志下35:20-24)也所表相同,不过是在灵义上相同。

目录章节

目录章节

目录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