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威登堡神学著作
ISB1.关于灵魂与身体的相互作用,或一方进入另一方,或一方与另一方一起的运作,有三种观点和传统看法,它们都是假设。第一种被称为物质流注,第二种被称为属灵流注,第三种被称为前定和谐或预定和谐。
第一种,就是所谓的物质流注,来自感官的表象和由此而来的谬误,因为表面上看,好像影响眼睛的视觉物体流入并产生思维;同样,影响耳朵的言语流入心智,并在那里产生观念;嗅觉、味觉和触觉也一样。由于这些感觉器官首先接受从世界流入它们的印象,而心智看似根据这些器官所受到的影响而进行思考和意愿,所以古代的哲学家和经院学者便以为流注源于这些器官,并进入灵魂,从而采纳了物质流注或属世流注的假设。
第二种假设被称为属灵流注,来源于秩序及其律法,有些人也称它为偶然流注。因为灵魂是一种属灵物质,因而更纯粹,是在先和内在的;但身体是物质的,因而更粗糙,是在后和外在的;按照秩序,更纯粹的流入更粗糙的,在先的流入在后的,内在流入外在,因而属灵之物流入物质之物,而不是反过来。因此,按照秩序,进行思考的心智根据眼前的物体在眼睛上所引发的状态而流入视觉,心智也随意处理这种状态;同样,进行感知的心智照着言语在耳朵上所引发的状态而流入听觉。
第三种假设被称为前定和谐或预定和谐,来自推理官能的表象和谬误;因为心智在进行运作时与身体一起、同时随着身体行动。然而,一切运作先是连续的,然后是同步的,连续运作是流注,同步运作是和谐;例如,当心智先思考,然后说话时,或当它先意愿,然后行动时;因此,确立同步之物,却排除连续之物,这是推理官能的一个谬误。关于灵魂与身体的相互作用,除了这三种观点之外,不可能构筑出第四种观点,因为要么灵魂作用于身体,要么身体作用于灵魂,要么两者同时不断作用。
546.启12:6.“妇人就逃到旷野”表一开始,教会,也就是新耶路撒冷在少数人当中。“妇人”表示新教会(533节);“旷野”(或译荒野)表示不再有任何真理的地方。之所以表示一开始,新教会在少数当中,是因为接下来经上说“在那里有神给她预备的地方,使他们在那里养活她一千二百六十天”,这句话表示那时它的状态,即与此同时,规定新教会要在许多人当中,直到它长足身量(547节)。在圣言中,“旷野”表示:(1)被毁的教会,或圣言的一切真理被歪曲的教会,如主降世时犹太人当中的教会。(2)没有真理的教会,因为他们没有圣言,如主的时代正直的外邦人当中的教会。(3)试探的状态,在此状态下,人仿佛没有真理,因为他被引发试探的恶灵包围,那时他们似乎剥夺了他的真理。
(1)“旷野”表示被毁的教会,或圣言的一切真理被歪曲的教会,如主降世时犹太人当中的教会。这一点从以下经文明显看出来:
使大地震动,使列国摇撼,使世界如同荒野的,是这个人吗?(以赛亚书14:16,17)这话论及巴比伦。
荆棘和蒺藜必上到我百姓的地上;宫殿必成为旷野。(以赛亚书32:13,14)
我观看,不料,迦密变为旷野,全地必然荒凉。(耶利米书4:26-27)
“地”是指教会(285节)。
牧人毁坏了我的葡萄园,他们使我美好之地变为荒凉的旷野;破坏者已来到旷野。(耶利米书12:10,12)
葡萄树栽于旷野干旱无水之地。(以西结书19:13)
火烧灭旷野的居所。(约珥书1:19,20)
耶和华的日子将到,在祂前面,地如伊甸园,在祂后面,成了荒凉的旷野。(约珥书2:1,3)
你们要看明耶和华的话;我岂向以色列作旷野呢,或作幽暗之地呢?(耶利米书2:31)
有人声在旷野喊着说,预备耶和华的路,在沙漠修直我们神的道。(以赛亚书40:3)
此外还有其它地方(如以赛亚书33:9;耶利米书3:2; 23:10;耶利米哀歌5:9;何西阿书2:2-3; 13:15;约珥书3:19;玛拉基书1:3;诗篇107:33-34;马太福音24:26;路加福音13:35)。这也是当今教会的状态(参看566节)。
(2)“旷野”表示没有真理的教会,因为他们没有圣言,如主的时代正直的外邦人当中的教会。这一点从以下经文明显看出来:
等到圣灵从高处浇灌我们,旷野就必成肥田,那时,公平要居在旷野。(以赛亚书32:15,16)
我要把源泉放在谷中,我要使旷野变为水池;我要在旷野种上香柏树、皂荚树和橄榄树。(以赛亚书41:18,19)
祂使旷野变为水池,叫旱地变为水泉。(诗篇107:35,36);
我必在旷野开道路,在沙漠开江河,好赐给我的百姓、我的选民喝。(以赛亚书43:19,20)
耶和华使她的旷野像伊甸,使她的沙漠像耶和华的园囿;在其中必有欢喜、快乐。(以赛亚书51:3)
滴在旷野的居所上。(诗篇65:12,13)
旷野当扬声,西拉的居民当歌唱。(以赛亚书42:11)
(3)“旷野”表示试探的状态,在此状态下,人仿佛没有真理,因为他被引发试探的恶灵包围,那时他们似乎剥夺了他的真理。这一点从相关经文明显看出来(如马太福音4:1-3;马可福音1:12-13;路加福音4:1-3;以西结书20:34-37;耶利米书2:2, 6-7;何西阿书2:13-16;诗篇107:4-7;申命记1:31, 33; 8:2-4, 15-16; 32:10)。
8.“读的人和那些听见这预言的话又遵守其中所记载的,都是有福的”表那些照着新耶路撒冷的教义生活之人与天堂天使相交。“有福的”在此是指就灵而言处于天堂的人,他活在世上时便以这种方式与天堂天使相交,因为就灵而言,他就在天堂。“预言的话”无非是指新耶路撒冷的教义,因为“先知”在抽象意义上是指取自圣言的教会教义,在此便指为新耶路撒冷的新教会的教义。“预言”所指相同。“读,听见又遵守其中所记载的”是指渴望知道那教义,转向并行出它里面的事,简言之,就是照之生活。显然,只是阅读和聆听约翰所看到的事物并将其保存或存留在记忆中的人不是有福的(见下文944节)。
“先知”和“预言”之所以表示取自圣言的教会教义,是因为圣言是藉先知来写的,并且在天堂,人是照他的功能和职务被看待。每个人、灵人和天使在那里也由此而得名。因此,当提到“先知”时,当理解为圣言的教义,或取自圣言的教义,因为先知的职能就是记录和教导圣言。正因如此,作为圣言本身的主被称为“先知”(申命记18:15-20;马太福音13:57,21:11;路加福音13:33)。为说明“先知”是指取自圣言的教会教义,有必要引用一些经文,这一点由此可得以汇集:
在时代的末了,有好些假先知起来,迷惑多人。因为假基督、假先知将要起来,如果可能,他们连选民也要迷惑。(马太福音24:11,24)
“时代的末了”(consummation of the age)是指教会的末期,如今就是了,起来的不是假先知,而是假教义。
再如:
因先知的名接待先知的,必得先知的赏赐;因义人的名接待义人的,必得义人的赏赐。(马太福音10:41)
“因先知的名接待先知”是指因真理的缘故接受教义的真理,“因义人的名接待义人”指因良善的缘故接受良善;“得赏赐”是指照接受情况而得救。显然,没有人因先知或义人的名而接待一位先知或义人便得赏赐或拯救。不了解“先知”和“义人”各表何义,没有人能明白这些话,也不可能理解下面的话:
无论何人,因为门徒的名,只把一杯凉水给这小子里的一个喝,不能不得赏赐。(马太福音10:42)
“门徒”是指仁爱,同时也指源于主之信。约珥书:
我要将我的灵浇灌凡有血气的。你们的儿女要说预言。(约珥书2:28)
这话论及主将建立的教会,他们不是要在教会中说预言,而是要接受要预言的教义。马太福音:
耶稣说,当那日,必有许多人对我说,主啊,主啊,我们不是奉你的名说预言,奉你的名赶鬼,奉你的名行许多异能吗?我就明明地告诉他们说,我从来不认识你们,你们这些作恶的人,离开我去吧。(马太福音7:22-23)
谁看不出,他们不会声称自己说过预言,而是说他们知道并教导教会的教义?启示录:
审判死人、赏赐众先知的时候也到了。(启示录11:18)
另一处:
欢欣吧,天哪,众使徒、众先知,因为神已经为你们申雪而审判了。(启示录18:20)
显然,得赏赐的不独是先知,最后审判时欢欣的也不独是先知和使徒,而是所有接受教义真理并照之生活的人。因此,这些人才是“使徒”和“先知”所指的。
摩西五经:
耶和华对摩西说,看哪,我使你在法老面前像个神明,你的哥哥亚伦要作你的先知。(出埃及记7:1)
“神明”在此表从主所接受的神性真理,在这层意义上,天使也称为“神明”,“先知”是指教导和谈论这真理的人。正因如此,亚伦在此也被称为“先知”。别处的“先知”也是这个意思,如以下经文:
律法必不因祭司灭亡,圣言必不因先知断绝。(耶利米书18:18)
因为有不敬虔的风气,从耶路撒冷的先知中散播出来,遍及全地。(耶利米书23:15-16)
先知必成为风,道也不在他们里面。(耶利米书5:13)
祭司和先知因浓酒犯错;他们被酒吞没,在审判时跌跌撞撞。(以赛亚书28:7)
日头必向先知沉落,白昼向他们变为黑暗。(弥迦书3:6)
从先知到祭司,个个都说谎。(耶利米书8:10)
在这些经文中,“先知”和“祭司”在灵义上不是指先知和祭司,而是指整个教会;其中“先知”是指教义真理方面的教会,“祭司”是指生活良善方面的教会,这两方面都败坏了。天堂的天使就是如此理解这些事的,而世人是照字义来理解的。先知代表教义方面教会的状态,主代表圣言本身,这一点可见于《新耶路撒冷教义之主篇》(15-17节)一书。
目录章节
目录章节
目录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