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威登堡神学著作
ISB1.关于灵魂与身体的相互作用,或一方进入另一方,或一方与另一方一起的运作,有三种观点和传统看法,它们都是假设。第一种被称为物质流注,第二种被称为属灵流注,第三种被称为前定和谐或预定和谐。
第一种,就是所谓的物质流注,来自感官的表象和由此而来的谬误,因为表面上看,好像影响眼睛的视觉物体流入并产生思维;同样,影响耳朵的言语流入心智,并在那里产生观念;嗅觉、味觉和触觉也一样。由于这些感觉器官首先接受从世界流入它们的印象,而心智看似根据这些器官所受到的影响而进行思考和意愿,所以古代的哲学家和经院学者便以为流注源于这些器官,并进入灵魂,从而采纳了物质流注或属世流注的假设。
第二种假设被称为属灵流注,来源于秩序及其律法,有些人也称它为偶然流注。因为灵魂是一种属灵物质,因而更纯粹,是在先和内在的;但身体是物质的,因而更粗糙,是在后和外在的;按照秩序,更纯粹的流入更粗糙的,在先的流入在后的,内在流入外在,因而属灵之物流入物质之物,而不是反过来。因此,按照秩序,进行思考的心智根据眼前的物体在眼睛上所引发的状态而流入视觉,心智也随意处理这种状态;同样,进行感知的心智照着言语在耳朵上所引发的状态而流入听觉。
第三种假设被称为前定和谐或预定和谐,来自推理官能的表象和谬误;因为心智在进行运作时与身体一起、同时随着身体行动。然而,一切运作先是连续的,然后是同步的,连续运作是流注,同步运作是和谐;例如,当心智先思考,然后说话时,或当它先意愿,然后行动时;因此,确立同步之物,却排除连续之物,这是推理官能的一个谬误。关于灵魂与身体的相互作用,除了这三种观点之外,不可能构筑出第四种观点,因为要么灵魂作用于身体,要么身体作用于灵魂,要么两者同时不断作用。
546.启12:6.“妇人就逃到旷野”表一开始,教会,也就是新耶路撒冷在少数人当中。“妇人”表示新教会(533节);“旷野”(或译荒野)表示不再有任何真理的地方。之所以表示一开始,新教会在少数当中,是因为接下来经上说“在那里有神给她预备的地方,使他们在那里养活她一千二百六十天”,这句话表示那时它的状态,即与此同时,规定新教会要在许多人当中,直到它长足身量(547节)。在圣言中,“旷野”表示:(1)被毁的教会,或圣言的一切真理被歪曲的教会,如主降世时犹太人当中的教会。(2)没有真理的教会,因为他们没有圣言,如主的时代正直的外邦人当中的教会。(3)试探的状态,在此状态下,人仿佛没有真理,因为他被引发试探的恶灵包围,那时他们似乎剥夺了他的真理。
(1)“旷野”表示被毁的教会,或圣言的一切真理被歪曲的教会,如主降世时犹太人当中的教会。这一点从以下经文明显看出来:
使大地震动,使列国摇撼,使世界如同荒野的,是这个人吗?(以赛亚书14:16,17)这话论及巴比伦。
荆棘和蒺藜必上到我百姓的地上;宫殿必成为旷野。(以赛亚书32:13,14)
我观看,不料,迦密变为旷野,全地必然荒凉。(耶利米书4:26-27)
“地”是指教会(285节)。
牧人毁坏了我的葡萄园,他们使我美好之地变为荒凉的旷野;破坏者已来到旷野。(耶利米书12:10,12)
葡萄树栽于旷野干旱无水之地。(以西结书19:13)
火烧灭旷野的居所。(约珥书1:19,20)
耶和华的日子将到,在祂前面,地如伊甸园,在祂后面,成了荒凉的旷野。(约珥书2:1,3)
你们要看明耶和华的话;我岂向以色列作旷野呢,或作幽暗之地呢?(耶利米书2:31)
有人声在旷野喊着说,预备耶和华的路,在沙漠修直我们神的道。(以赛亚书40:3)
此外还有其它地方(如以赛亚书33:9;耶利米书3:2; 23:10;耶利米哀歌5:9;何西阿书2:2-3; 13:15;约珥书3:19;玛拉基书1:3;诗篇107:33-34;马太福音24:26;路加福音13:35)。这也是当今教会的状态(参看566节)。
(2)“旷野”表示没有真理的教会,因为他们没有圣言,如主的时代正直的外邦人当中的教会。这一点从以下经文明显看出来:
等到圣灵从高处浇灌我们,旷野就必成肥田,那时,公平要居在旷野。(以赛亚书32:15,16)
我要把源泉放在谷中,我要使旷野变为水池;我要在旷野种上香柏树、皂荚树和橄榄树。(以赛亚书41:18,19)
祂使旷野变为水池,叫旱地变为水泉。(诗篇107:35,36);
我必在旷野开道路,在沙漠开江河,好赐给我的百姓、我的选民喝。(以赛亚书43:19,20)
耶和华使她的旷野像伊甸,使她的沙漠像耶和华的园囿;在其中必有欢喜、快乐。(以赛亚书51:3)
滴在旷野的居所上。(诗篇65:12,13)
旷野当扬声,西拉的居民当歌唱。(以赛亚书42:11)
(3)“旷野”表示试探的状态,在此状态下,人仿佛没有真理,因为他被引发试探的恶灵包围,那时他们似乎剥夺了他的真理。这一点从相关经文明显看出来(如马太福音4:1-3;马可福音1:12-13;路加福音4:1-3;以西结书20:34-37;耶利米书2:2, 6-7;何西阿书2:13-16;诗篇107:4-7;申命记1:31, 33; 8:2-4, 15-16; 32:10)。
386. 对此,我补充这则记事:
有一次,我在灵界四下观望,听到似乎有磨牙声,又似敲击声,他们还混杂着刺耳的声音。于是,我询问所听到的是什么,与我同在的天使说:“是一些俱乐部,我们称之为‘酒馆’,那里正在进行辩论。这些辨论从远处听上去就是如此,不过,走近它们,它们听上去只不过如同辩论声。”我靠近发现一些小房子,由芦苇和泥建成。我想透过窗户往里看看,但一扇窗户也没有;没有可以进去的门,因为天上的光会流入进来,给他们造成混乱。但突然右边出现一扇窗户;于是,我听见他们抱怨说,他们处在一片黑暗中。没过多久,左边又出现一扇窗户,而右边那扇则关上了;然后,黑暗逐渐被驱散,他们发觉自己在光中。此后,我被允许从门进入并倾听。有一张桌子在中间,周围有长凳。不过,在我看来,他们似乎都站在长凳上,彼此激烈辩论信与仁:一方认为信是教会的首要事物;另一方认为仁才是。认为信是首要的那一方说:“我们岂不是因信而与神有关,因仁而与人有关吗?因此,信不是天上的,仁不是地上的吗?我们得救,岂不是靠天上的,而非靠地上的?再者,神难道不能从天上赐予信,因为它是天上的,人必不能为自己获取仁,因为它是地上的?人为自己所获取的,并不属于教会,因而不能拯救。谁能靠行为,就是所谓仁爱的行为在神眼里称义?相信我们,我们不仅唯信称义,还唯信成圣,只要信不被来自仁爱行为的邀功之事所玷污。”除此以外还有更多事。
认为仁是教会首要事物的这一方则针锋相对驳斥这些事,说:“是仁拯救,而不是信;神不是爱所有人,不是愿意所有人都好吗?若不通过人,神如何实现这一切?难道神只是叫人彼此谈论与信相关的那类事?祂不是叫人去行出那些属于仁的事吗?难道你们看不出声称仁是地上的很荒唐吗?仁是天上的,因为你们不去行仁之善,所以你们的信才是地上的!除了像一根木头或一块石头外,你们如何接受信?你们却说,只要听圣言就行。然而,只是听一听,圣言如何运作,又如何作用在一根木头或一块石头上?或许你们在不知道它的情况下仍富有活力,但除了能说唯信得救这句话外,这活力又能是什么呢?至于何为信,何为得救之信,你们并不知道。”
但这时,有一个人起身,与我交谈的天使称他为“调和论者”(Syncretist)。他从头上摘下帽子放在桌子上,但很快又戴回去,因为他是个秃头。他说:“听着!其实你们都错了!真相是:信是属灵的,仁是道德的;不过,它们却联结起来,这种联结要靠圣言,靠圣灵,靠果效,人可以毫不知情,事实上可称作顺从,但没有人参与的份。我自己思想这些问题已经好长时间了,最终悟出:人可以从神接受属灵的信,但无法被神驱向属灵的仁,除非他像一根盐柱。”
说完这番话,那些处于唯信的人给他鼓掌,而那些处于仁的人却叫喊起来;后者愤慨地说:“朋友,听着!你们不晓得道德的生活可以是属灵的,也可以仅仅是属世的。对那些通过神行善,却貌似通过自己而行的人来说,道德的生活就是属灵的。而对那些通过地狱行善,却貌似通过自己而行的人来说,道德的生活仅仅是属世的。”
前面说过,他们的辩论听上去就像磨牙声、敲击声,其中混杂着刺耳的声音。听上去就像磨牙声的辩论,是那些处于唯信之人的;听上去就像敲击声的,是那些处于唯仁之人的;它们所混杂的刺耳声则出自调和论者。他们的声音从远处听上去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他们在世时把时间全都花在辩论上,并未避开任何邪恶,所以没有行出任何属灵的道德良善;而且,他们浑然不知信的全部是真理,仁的全部是良善;没有良善的真理在灵里不是真理;没有真理的良善在灵里不是良善;因此,一个必作成另一个。当右边出现窗户时,之所以有黑暗,是因为天上的光从右边流入会影响意愿;当右边的窗户被关闭,左边的另一扇窗户出现时,之所以有光,是因为天上的光从左边流入会影响认知,并且就其认知而言,人人都可以处于天堂之光,只要意愿在其邪恶方面被关闭。
目录章节
目录章节
目录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