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威登堡神学著作
WH2.在圣言的预言部分,经上多次提到马,但迄今为止,没有人知道“马”表示理解力,“骑马的”表示一个去理解的人;这或许是因为“马”在灵义上,因而在圣言中表示这种事物,显得既奇怪又不同寻常。然而,事实就是如此,这一点可从圣言中的许多经文明显看出来,我在此只引用少许。以色列的预言论到但说:
但必作道上的蛇,路中的箭蛇,咬伤马蹄,使骑马的向后坠落。(创世记49:17, 18)
没有人能知道论到以色列支派中的一支的这个预言表示什么,除非他知道“蛇”、“马”和“骑马的”分别表示什么;然而,谁都知道其中隐含着某种属灵事物;至于每一个事物表示什么,可参看《属天的奥秘》一书(6398—6401节),那里解释了这个预言。哈巴谷书:
神啊,你乘在马上,你的战车是拯救。你乘马践踏海。(哈巴谷书3:8, 15)
显然,在这段经文中,“马”表示某种属灵事物,因为这些话是指着神说的。否则,神“乘在马上”,并“乘马践踏海”会是什么意思呢?撒迦利亚书:
当那日,马的铃铛上必有归耶和华为圣。(撒迦利亚书14:20)
同一先知书:
耶和华说,到那日,我必使一切马匹惊惶,使骑马的颠狂;我必张开眼睛看顾犹大家,使万民的一切马匹瞎眼。(撒迦利亚书12:4, 5)
这段经文论述了教会的荒凉,当不再明白任何真理时,这种情况就会发生。这种状态通过马匹和骑马的来描述;否则,“我必使一切马匹惊惶”、“使万民的一切马匹瞎眼”会是什么意思呢?这与教会能有什么关系呢?约伯记:
神使她忘记智慧,也没有把聪明赐给她;她几时把自己举到高处,就嗤笑马和骑马的人。(约伯记39:17, 18, 19ff)
“马”在此表示理解力,这是显而易见的。同样在诗篇,经上说神:
乘驾真理的话。(诗篇45:4)
另外还有其它许多经文。此外,若不知道“战车”表示什么,“以利亚和以利沙”代表什么,谁能知道以利亚和以利沙为何被称为“以色列的战车马兵”?又为何“少年人以利沙看见满山有火车火马”?因为以利沙对以利亚说:
我父啊,我父啊,以色列的战车马兵啊。(列王纪下2:11, 12)
约阿施王对以利沙说:
我父啊,我父啊,以色列的战车马兵啊。(列王纪下13:14)
论到少年人以利沙时,经上说:
耶和华开了少年人以利沙的眼目,就看见了,看哪,满山有火车火马围绕以利沙。(列王纪下6:17)
以利亚和以利沙之所以被称为“以色列的战车马兵”,是因为他们两人都代表圣言方面的主,“战车”表示取自圣言的教义,“马兵”表示聪明。关于“以利亚”和“以利沙”代表圣言方面的主,可参看《属天的奥秘》一书(5247, 7643, 8029, 9372节);“战车”表示取自圣言的教义(5321, 8215节)。
6125.“换了他们的马”表从理解力所提供的记忆知识。这从“马”的含义清楚可知,“马”是指形成理解力的观念(2760-2762, 3217, 5321节);由于它们论及埃及,而埃及表示记忆知识,故“马”在此表示从理解力所提供的记忆知识。此处有必要阐述一下何为从理解力所提供的记忆知识。人的心智中有一个理解力部分和一个意愿部分,这些不仅在他的内在人中,还在他的外在人中。人的理解力从幼年到成年都在发展和成长,它就在于洞察从经验和记忆知识中所获得的事物,还在于从结果洞察原因,以及从一系列原因洞察后果。因此,理解力部分在于领悟并感知诸如属于文明道德生活的那类事物。来自天堂的光之流注带来它的存在;因此,每个人的理解力都能变得更完善。理解力照着各人努力利用他所知道的,以及他的生活和个性而被赐予各人;只要头脑健全,没有人缺乏它。它被赐予人,是为了叫他能拥有选择的自由,也就是能自由选择良善或邪恶。人若没有像刚才所描述的这样一种理解力,就没有自己的能力去作出这种选择,因而没有任何东西能变成人自己的。
要进一步知道,接受属灵之物的,正是人心智的理解力部分;因此,它就是属灵真理与良善的接受者。因为若人没有这理解力部分,良善,即仁,和真理,即信,根本不可能被灌输给他;相反,它们照着他的理解力而被灌输。这也解释了为何一个人只有到了成年拥有理解力之后才被主重生。在此之前,爱之良善和信之真理就像种子落在了极贫瘠的地里。不过,一旦一个人已经重生,他的理解力就发挥看见并明白何为良善,由此看见并明白何为真理的功能。因为理解力会将属于天堂之光的那些事物转换为属于自然界之光的事物;前者由此显现在后者里面,犹如人的内心情感在没有伪装的情况显现在他的脸上一样。正因理解力发挥这种功能,所以在圣言中,许多经文在论述教会的属灵一面时,也论述教会的理解力;蒙主的神性怜悯,我们将在别处论述这个问题。
由此明显可知从理解力所提供的记忆知识是什么意思,即:它们是用来支持人以其理解力所领悟并感知之物的记忆知识,无论这些事物是恶的还是善的。在圣言中,“埃及的马”就表示这些记忆知识;如以赛亚书:
祸哉!那些下埃及求帮助的,是因仗赖马匹,倚靠甚多的车辆,并倚靠强壮的马兵,却不仰望以色列的圣者,也不求问耶和华。埃及不过是人,并不是神;他的马不过是血肉,并不是灵。(以赛亚书31:1, 3)
此处“埃及的马匹”表示从败坏的理解力所提供的记忆知识。
以西结书:
他却背叛巴比伦王,打发使者往埃及去,要他们给他马匹和多民。他岂能亨通呢?行这样事的人岂能逃脱呢?(以西结书17:15)
“埃及的马匹”也表示从败坏的理解力所提供的记忆知识,在信的事务上人们便求助于这些知识,若不凭这些知识,就不信圣言,也就是不信主。因此,信仰根本不存在,因为一种否定态度在败坏的理解力里面占据主导地位。
法老的马匹和战车被淹没在红海中就代表这类记忆知识被毁灭;由于“马匹”表示这些知识,“战车”表示虚假的教义事物,故“马匹和战车”经常在圣言中被提及(参看出埃及记14:17, 18, 23, 26, 28)。此后摩西和米利暗所唱的歌中也包含这些话:
法老的马匹、战车和马兵下到海中,耶和华使海水回流到他们身上。你们要歌颂耶和华,因祂大大战胜,将马和骑马的投在海中。(出埃及记15:19, 21)
在摩西五经中,为管理以色列的王所规定的事也表示类似的记忆知识:
如果他们想要一个王,要从弟兄中立一个王来管理你;只是王不可为自己加添马匹,也不可使百姓回埃及去,为要使他加添马匹。(申命记17:15, 16)
“一个王”代表神性真理方面的主(1672, 1728, 2015, 2069, 3009, 3670, 4575, 4581, 4789, 4966, 5044, 5068节),因而代表聪明方面的主,因为这聪明若为纯正,就来自神性真理。要获得聪明必须通过圣言,也就是神性真理,而不能通过取自人自己的理解力的记忆知识,这一点由以下禁令来表示:王“不可为自己加添马匹,也不可使百姓回埃及去,为要使他加添马匹”。
第49章
创世记49:1-33
1.雅各叫了他的儿子们来说,你们要聚在一起,我要把你们末后之日必遇的事告诉你们。
2.你们要聚集,雅各的儿子们,你们要听,要听你们父亲以色列的话。
3.流便哪,我的长子,你是我的威力,我力量的开始,本当大有尊荣,权力超众。
4.但你如水那样轻,必不得超越;因为你上了你父亲的床,那时便污秽了它;他上了我的榻。
5.西缅和利未是弟兄,他们的剑是强暴的器械。
6.我的灵魂啊,不要进入他们的隐秘处;我的荣耀哪,不要与他们的会众联络;因为他们在怒中杀人,任意砍断牛筋。
7.他们的怒气暴烈可咒;他们的烈怒坚硬可诅;我要把他们分散在雅各中,使他们散居在以色列。
8.犹大啊,你弟兄们必赞美你;你手必掐在仇敌的颈项上;你父亲的儿子们必向你下拜。
9.犹大是个狮子的幼崽;我儿啊,你捕了猎便上去。他蹲伏,卧如狮子,又如老狮,谁敢惹他?
10.权杖必不离犹大,立法者必不离他两脚之间,直等细罗来到,万民都必归顺他。
11.犹大把小驴拴在葡萄树上,把母驴的崽子拴在上好的葡萄树上。他在葡萄酒中洗了衣服,在血红葡萄汁中洗了袍褂。
12.他的眼睛必因酒红润;他的牙齿必因奶白亮。
13.西布伦必住在海边的港口,在停船的港口;他的极边必延到西顿。
14.以萨迦是头瘦骨嶙峋的驴,卧在重驮之间。
15.他看安息为美好,以地为可喜悦;便屈肩背重,成为服劳役的仆人。
16.但必判断他的民,作以色列支派之一。
17.但必作道上的蛇,路中的箭蛇,咬伤马蹄,使骑马的向后坠落。
18.耶和华啊,我等候你的救恩。
19.论迦得,必有敌军毁坏他,他必毁坏脚跟。
20.论亚设,他的食物必定肥美;他必出君王的美味。
21.拿弗他利是被释放的母鹿;他出嘉美的言语。
22.约瑟是多结果子的人,是泉旁多结果之子,女儿啊,她爬到墙上;
23.弓箭手苦害他,向他射箭,仇恨他。
24.约瑟要坐在他弓的力量里,他的手臂因大能的雅各之手而强壮;以色列的牧者、石头是从那里而出的。
25.你父亲的神必帮助你,与沙代一起将上面来的天福,伏于下面的深渊之福,以及乳房子宫之福,都赐福给你。
26.你父亲的祝福,胜过我祖先的祝福,如永世山岭的渴慕。它们必降在约瑟的头上,临到他众弟兄当中拿细耳人的头顶上。
27.便雅悯是只狼,早晨抓取,吞食掳物,晚上瓜分猎物。
28.这一切是以色列的十二支派;这也是他们的父亲对他们所说的话;他祝福了他们,都是按着各人的福分,为他们祝福。
29.他又嘱咐他们,对他们说,我快要被收聚到我本民那里去;你们要将我与我列祖葬在一处,在赫人以弗仑田间的洞里,
30.就是在迦南地幔利对面的麦比拉田间的洞里,那田是亚伯拉罕向赫人以弗仑买来作坟墓产业的。
31.他们在那里葬了亚伯拉罕和他妻子撒拉,又在那里葬了以撒和他妻子利百加,我也在那里葬了利亚。
32.那块田和田间的洞,原是向赫人买的。
33.雅各嘱咐众子已毕,就把脚收在床上断了气,归到他本民那里去了。
概览
6328.本章在内义上论述的主题不是雅各的后代,和将要临到他们身上的事,而是以雅各的子孙命名的十二支派所代表并表示的信之真理和爱之良善。
目录章节
目录章节
目录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