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威登堡神学著作
38.这就是当今教会的状态,也就是说,它没有信,因为它没有仁。没有仁,就没有任何属灵良善,因为属灵良善唯独从仁存在,或说仁是属灵良善的源头。我从天上被告知,有些人仍有良善,但这良善不能被称为属灵良善,只能被称为属世良善,因为对他们来说,神性真理本身仍处于模糊或黑暗之中。正是神性真理将人引向仁爱,因为它们教导仁爱,视其为自己的目的和目标。所以仁爱无法存在,除非有真理把人引到那里。教会教义所源于的神性真理只关注信(这就是为何它们被称为信之教义),不关注生活;只关注信,不关注生活的真理无法使人变得属灵。只要在生活之外,它们就只是属世的,仅仅像某种遥远的东西那样被知晓和思想而已。这就是为何如今没有属灵良善,只有某些人所拥有的属世良善。
此外,每个教会起初都是属灵的,因为它始于仁爱;但随着时间推移,它逐渐从仁转向信。结果,它从一个内在教会变成了一个纯外在的教会。一旦变成纯外在的教会,它就走到尽头,因为这时,它将一切都置于知识,很少或丝毫不置于生活。因此,只要人从内在变得外在,属灵之光就在他里面变暗,直到他不再从真理本身,也就是天堂之光看见神性真理,因为神性真理就是天堂之光;相反,他仅仅从属世之光看见它,而属世之光具有这种性质:当唯独它本身,没有被属灵之光光照时,可以说它在夜间观看神性真理,视它为真理仅仅因为它被领袖或教会权威称为真理,并被普通大众接受。正因如此,他们的理解力无法被主光照,因为属世之光在理解力中发光到何等程度,属灵之光就模糊或黯淡到何等程度。当人爱世俗、肉体和地上的事物胜过属灵、属天和神性事物时,属世之光就在理解力中发光;并且人照着这种情况的发展程度而为外在、肤浅的个体。
4683.“告诉他哥哥们”表当着那些持分离之信之人的面,或对着持守与仁分离之信的信徒。这从“约瑟的哥哥们”的代表清楚可知。“约瑟的哥哥们”是指从仁转向信的教会,或抽象意义的信之事物,如前所述(4665, 4671, 4679节);在此是指持守与仁分离之信的信徒,因为接下来的话,即“他们就越发恨他”表示更大的蔑视和憎恶。关于这个教会,真相是这样:在该教会存在之初,其成员宣讲仁爱。不过,他们如此行仅仅基于教义,因而基于记忆知识,而非仁爱本身,因而基于情感或发自内心。随着时间推移,当仁爱与情感在他们心里被抹去时,他们就宣讲信仰;最后,当仁爱荡然无存时,他们就只宣讲信仰,声称这没有行为的信仰能使人得救。这时,他们不再将行为称作仁爱行为,而是称作信仰行为,美其名曰“信仰的果实”。
诚然,该教会成员以这种方式将仁与信联结起来,但他们只是基于教义,而非生活如此行。由于他们丝毫不将救赎赋予信仰生活,或良善,只将其赋予信仰(尽管他们从圣言,以及他们自己的理解力清楚知道,没有生活,教义什么也不是;或没有果实,信仰什么也不是),所以他们将信仰的拯救能力赋予信仰。因此,他们也以这种方式放弃信仰的果实;殊不知,一切信心都是因生活的目的而存在的;纯正的信心只能存在于良善中,错误和虚假的信心甚至有可能存在于邪恶中。他们为了进一步将信与仁分开,还坚持声称:一瞬间的信心就能使人得救,即便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无论以前的生活是什么样。尽管他们知道,死后,每个人的生活仍与他同在,各人将照各人的生活行为受审判。从这几句话可以看出,与仁分离之信是何性质,因而视信仰而非信仰生活为本质的教会是何性质。蒙主的神性怜悯,我们将在接下来的几章进一步论及由此,如同从其源头那样流出的虚假。
目录章节
目录章节
目录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