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威登堡神学著作
332.⑴为了拯救人,圣治的运作自他出生时就开始了,并持续到他生命的结束,然后直到永远。我在前面(323节)说明,来自人类的一个天堂是创造宇宙的根本目的,在其运作和进程中的这个目的就是为了拯救人的圣治;还说明,在人之外的一切事物,就是对他有用的一切事物是创造的次要目的。总的来说,这些事物涉及三个王国中的一切事物,即:动物、植物和矿物。当这些事物照着创造之初所建立的神性秩序的律法而不断运行时,首要目的,也就是人类的救赎,怎么可能不照着它的秩序律法,也就是圣治的律法而不断运行呢?
观察一棵果树。看看它如何先从一粒小小的种子生发为娇嫩的幼芽,然后如何逐渐长出开枝散叶的树干,之后开花结果,把新种子存放在果实里面,以为它无限的未来做准备。一切灌木和田野的一切草本也是这样。这个过程中所包含的每一件事,哪怕是最小的事,都照着它的秩序律法不断且奇妙地从一个目的行进到下一个目的。首要目的,也就是来自人类的一个天堂,为何不该这样呢?在它的进程中会有不时时刻刻照着圣治的律法行进的任何东西吗?
由于人的生命与树的生长之间存在一种对应关系,所以我们可以在它们之间作一个对比。人的幼年时期好比一棵树从种子破土而出的嫩芽;他的青少年时期好比正在生长为带有小树枝的树干的幼苗;每个人首先所吸收的属世真理好比覆盖枝条的叶子(在圣言中,“叶子”并非表示别的);人首先步入良善与真理的婚姻,也就是属灵的婚姻,这好比树在春天开出的花朵;属灵真理则是这些花的花瓣;属灵婚姻的最初活动好比果实的初始;属灵良善,也就是仁之良善,好比果实,并且就是圣言中的“果实”所表示的;智慧从爱的繁殖,或说智慧从爱所得的后代,好比种子,人通过这些繁殖或后代变得像一个园子或一个乐园。此外,在圣言中,人被描述为一棵“树”;由爱所生的他的智慧被描述为一个“园子”;“伊甸园”并非表示别的。
事实上,人就是一棵从种子就开始败坏的树;然而,用取自生命树的嫩枝来嫁接或移植是有可能的,从老根汲取上来的汁液通过嫁接转化为结好果子的汁液。作这种对比是为了说明,既然圣治的进程在树的生长和再生中都是如此地经久不衰,始终如一,那么它在人们的改造和重生中必然也是经久不衰,始终如一的。毕竟,人们远远比树木贵重得多;正如主所说的:
五个麻雀不是卖两分钱吗?但在神面前,一个也不忘记。就是你们的头发也都被数过了。所以,不要惧怕,你们比许多麻雀贵重得多。你们哪一个能用思虑使身量多加一肘呢?这最小的事,你们尚且不能作,为什么还忧虑其余的事呢?你想百合花,怎么长起来。你们这小信的人哪,田野里的草,今天还在,明天就丢在炉里,神还给它这样的穿戴,祂又会给你们多少穿戴呢。(路加福音12:6-7, 25-28)
326.我们必须逐一检查并说明这些要点。
①对神的承认带来神与人并人与神的结合,对神的否认带来分离。有些人可能认为,那些不承认神的人和那些承认的人一样能得救,只要他们过着道德的生活。他们说,承认能成就什么呢?它不就是一个想法吗?我若清楚知道确有一位神,就会很容易地承认祂。我听说过祂,但从未见过祂。要是让我看见,我就会相信。许多否认神存在的人在被允许与某个承认神的人自由辩论时,就是这么说的。但我要通过我在灵界所得知的事说明:对神的承认会结合,对神的否认会分离。在灵界,如果有人想到另一个人,并想要与他交谈,那人就会立刻出现。这在那里是司空见惯的事,屡试不爽。原因在于,灵界没有像自然界那样的距离,只有距离的表象。
此外,正如想到另一个人,连同对他的某种意识会带来同在,对另一个人的某种爱之情感则带来结合。这就是那使得人们走到一起,友好交谈,住在同一所房子,或同一个社群中,常常见面,并互相提供服务的东西。如果人们不彼此相爱,尤其相互憎恨,相反的情形也会发生;他们便看不见彼此,或聚在一起。相反,他们照着他们缺乏爱或憎恨的程度而彼此远离;万一他们相遇,这种相遇就会触发憎恨,他们便消失不见。
这几个例子说明,在灵界,是什么造就了同在,又是什么造就了结合,即:同在来自忆起另一个人并想要看见他,结合来自源于爱的一种情感。这同样适用于人心智中的一切事物;人的心智里面有数不清的事物,那里的一切细节都照着情感,或一个事物爱另一个事物的方式被排列和结合。
这种结合就是属灵的结合;它在总体和细节中都是一样的。这种属灵结合的源头就在主与灵界和自然界的结合中,无论总体还是细节。由此明显可知,人认识主,并出于这种认识思想主到何等程度,主就同在到何等程度;另一方面,人不认识主到何等程度,主就不同在到何等程度;人否认主到何等程度,就与主分离到何等程度。
结合使得主将人的脸转向祂自己,然后引领他。分离则使得地狱将人的脸转向它自己,然后引领他。因此,所有天堂天使都将脸转向显为太阳的主,而所有地狱灵都将脸背向主。这一切清楚表明对神的承认会带来什么,对神的否认会带来什么。那些在世上否认神的人死后还是否认祂;他们获得了前面(319节)所描述的那种内在结构;在世上所取得的结构会存到永远。
②每个人都是照其生活的良善而承认神并与祂结合。凡知道一点宗教信仰的人都能认识神,并能出于这种认识或记忆谈论神,其中一些人甚至能出于理解谈论神。但如果他们没有过良善的生活,那么这一切只带来同在;因为尽管如此,他们仍能转离神,并转向地狱;他们若过着邪恶的生活,就会这样做。只有那些过着良善生活的人才能发自内心承认神;主照着这些人的良善生活而使他们转离地狱,并转向祂自己。这是因为唯独他们真的爱神。他们热爱来自祂的神性美德,因为他们活出了这些美德。来自神的神性美德就是祂律法的诫命;这些诫命就是神,因为祂就是从祂发出的神性。这就是爱神,因为主说:
凡遵守我诫命的,这人就是爱我的;不爱我的人就不遵守我的诫命。(约翰福音14:21-24)
故十诫有两块石版,一块涉及神,一块涉及人。神不断作工,以便人能接受在他石版上的事。然而,人若不去做在他石版上的事,就不会出于内心的承认来接受在神石版上的事;若不接受,就无法被结合。这就是为何这两块石版被拼成一块,称为“约版”,“约”表示结合。每个人都是照其生活的良善而承认神并与祂结合,因为生活的良善就像在主里面,因而来自主的良善。因此,当人过着良善的生活时,一种结合就实现了。对过着邪恶生活的人来说,相反的情形会发生。那就是对主的弃绝。
③生活的良善,或正确的生活,就是避开邪恶,因为它们反对宗教,因而反对神。这就是生活的良善,或正确的生活,《新耶路撒冷教义之生活篇》从头到尾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对此,我只补充一点:如果你最大限度地行善,如建造圣殿或教会,装饰它们,塞满你的供物,把财富都奉献给医院和安养院,天天施舍,帮助孤儿寡妇,谨守敬拜的圣物,甚至貌似发自内心地思想、谈论和宣讲它们,却不避恶如反对神的罪,那么这一切善行都不是真正的良善;它们要么是虚伪的,要么是邀功的,因为邪恶仍在它们里面。一个人的生命就在他所做的一切事里面,良善只能通过把邪恶从它们当中移走而成为良善。这一切清楚表明,正确地生活,或过良善的生活,就是避开邪恶,因为它们反对宗教,因而反对神。
④这些就是所有宗教的基本原则,通过它们,每个人都能得救。承认神并因邪恶反对神而避免作恶,是使得一个宗教成为一个宗教的两个要素。缺乏任何一个,它都不能被称为一个宗教,因为承认神,却又作恶是自相矛盾的;行善,却不承认神也是自相矛盾的;因为一个不可能离开另一个。主规定,几乎每个地方都要有某种宗教,每种宗教都要有这两个要素。主还规定,凡承认神并因邪恶反对神而避免作恶的人,都要在天堂有一席之地。因为天堂整体上类似一个人,其生命或灵魂就是主。在一个属世人或自然人里面的一切事物,在这个天堂人里面都有,其区别就像天上的事物和地上的事物之间的区别。
众所周知,人里面除了由血管和神经纤维有机组织而成、被称为内脏的形式外,还有皮肤、膜、肌腱、软骨、骨骼、指甲和牙齿;只是这些东西不如它们作为韧带所服务,并覆盖和支撑的有机组织形式本身那样有生命。天堂人,也就是天堂若要包含这一切事物,不可能由一种宗教的人构成,而是要由多种宗教的人构成。因此,凡将教会的这两个普遍原则变成自己生命的一部分的人都在这个天堂人,也就是天堂里面有一席之地,在那里享受自己层级上的幸福。关于这个主题,详情可参看前文(254节)。
这两者是每个宗教的基本原则,这一点可从以下事实明显看出来:它们是十诫所教导的,十诫是圣言的主要成分,是由耶和华以活生生的声音从西乃山上颁布的,是神的手指写在两块石版上的,当被放在约柜中时,就被称为“耶和华”,并构成会幕的至圣所和耶路撒冷圣殿的圣所,那里的一切事物唯独因它的同在而为神圣。关于约柜中的十诫,《新耶路撒冷教义之生活篇》一书(53-61节)从圣言中引用了更多细节;对此,我补充以下内容:盛放刻有十诫的两块石版的约柜被非利士人抬走,并被抬进亚实突的大衮庙;那大衮仆倒在它面前的地上,后来大衮的头和两手掌在门槛上折断,只剩下残体;亚实突和以革伦人,数目成千上万,因约柜而患上痔疮,他们的地被老鼠毁坏;非利士人按他们民族首领的建议,制造了五个金痔疮、五个金老鼠和一辆新车,把约柜放在车上,柜旁是金痔疮和金老鼠,他们用两头母牛在车前直行大道,哞哞叫着将约柜送回到以色列人那里,以色列人就将两只母牛和车献给耶和华为燔祭(撒母耳记上5, 6章)。
现在让我们看看这一切事物都表示什么。“非利士人”表示那些处于与仁分离之信的人;“大衮”代表这个宗教;他们所患的“痔疮”表示属世之爱,当它与属灵之爱分离时,就是不洁的;“老鼠”表示通过对真理的歪曲而对教会的毁坏;他们送回约柜所用的“新车”表示一个新的教义,只是该教义是属世的,因为在圣言中,“车”表示源于属灵真理的教义;“母牛”表示良善的属世情感;“金痔疮”表示已洁净并变得良善的属世之爱;“金老鼠”表示被良善除去的教会的毁坏,在圣言中,“金”表示良善;“直行大道的母牛哞哞的叫声”表示属世人的恶欲转化为良善情感的艰难;“将两只母牛和车献为燔祭”表示主由此得到安抚。
这就是这些历史细节的灵义。把它们连贯成一个意思,就会看到它是如何被应用的。“非利士人”代表那些处于与仁分离之信的人,这一点可见于《新耶路撒冷教义之信仰篇》(49-54节);约柜因盛有十诫而为教会的至圣物,这一点可见于《新耶路撒冷教义之生活篇》(53-61节)。
319.既被意愿也被理解力证实的一切都存到永远,因为每个人都是他自己的爱,他的爱属于他的意愿;还因为每个人都是他自己的良善或邪恶,因为被称为良善的一切都属于爱,被称为邪恶的一切也都属于爱。人因是他自己的爱,故也是其爱的一个形式,可称作其生命之爱的器官。前面说明(279节),人的爱之情感和由此而来的思维,就是其心智的器官物质的形式和状态的变化和转换。现在我需要解释一下这些变化和转换的性质和品质。从心肺可以获得对它们的某种概念;它们的变化就是交替的扩张和收缩,或扩展和压缩;在心脏被称为收缩和舒张;在肺脏被称为呼吸,这些就是肺叶的相互扩张和收缩,或相互伸展和闭合。这是心肺状态的变化和转换。身体的其它器官也有类似变化,它们的各个部分则有更多类似变化,血液和生命液通过这些部分被接受和循环。
类似的事发生在心智的器官形式,也就是人的情感和思维的主体中,如前所示(279节)。不同之处在于,它们的扩张和收缩,或交替运动相对来说如此地完美,以至于无法用属世的语言,只能用属灵的语言来形容。用属灵的语言,仅几个词就足够了;这些词的声音表明,这些变化和转换就像按着被奇妙地联结为接受生命的形式的永远旋转的螺旋方式而旋进旋出的漩涡。
现在阐述一下这些纯器官物质和形式在善人和恶人里面是何性质。在善人里面,这些螺旋形式向前转动,但在恶人里面,则向后转动。向前转动的螺旋形式朝主转动,接受来自祂的流注;而向后转动的螺旋形式则朝地狱转动,接受来自地狱的流注。要知道,它们向后转动到何等程度,就在后面打开,在前面关闭到何等程度;而另一方面,它们向前转动到何等程度,就在前面打开,在后面关闭到何等程度。
由此明显可知,一个恶人是哪种形式或器官,一个善人又是哪种形式或器官,即:他们在相反的方向上转动。此外,由于转动的方向一旦固定,就无法扭转回来,所以清楚可知,人将永远保持他死亡时所拥有的转向。正是人的意愿之爱决定了这个转向,也就是说,使他向前或向后转动,因为如前所述,每个人都是他自己的爱。这就是为何每个人死后都会踏上他的爱之路:若爱良善,就去往天堂,若爱邪恶,就去往地狱。在抵达他的主导爱所在的社群之前,他找不到其它路;奇妙的是,每个人都知道路,就好像跟着鼻子闻到的气味走一样。
目录章节
目录章节
目录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