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威登堡神学著作
330.为了清楚表明普遍意义上所理解的预定论信仰何等有害,我需要重申并证实这四个命题。
①除了去天堂,任何预定都违背无限的神性之爱。我在《圣爱与圣智》一书已经说明,耶和华或主是神性之爱,祂是无限的,并且是一切生命的存在或本质,人是照着神的形像、按着神的样式被造的。由于主照着那形像、按着那样式在子宫里面形成每个人,如前所示(328节),所以可推知,主是所有人的天父,人们是祂的属灵孩子。在圣言中,耶和华或主就被如此称呼的,人们同样是被如此称呼的;因为主说:
不要称呼地上的人为父。因为只有一位是你们的父,就是在天上的父。(马太福音23:9)
这意味着,唯独祂是生命方面的父,世上的父仅仅是生命覆盖物,也就是肉体方面的父。这就是为何在天上,除了主之外,没有人被称为父。没有败坏这生命的人,经上就说他们是祂的儿子,从祂生的,这一点也可从圣言中的许多经文明显看出来。
由此可见,神性之爱在每个人里面,无论恶人还是善人;因此,主作为神性之爱,对待人们必如同世上的慈父对待自己的儿女,并且更是无限如此,因为神性之爱是无限的。此外,祂不可能从任何人那里退出,因为每个人的生命都来自祂。表面上看,祂似乎从恶人那里退出;实际上是恶人从祂那里退出,而祂出于爱仍在引领他们。所以主说:
你们祈求,就给你们;寻找,就寻见;叩门,就给你们开门。因为凡祈求的,就得着;寻找的,就寻见;叩门的,就给他开门。你们中间哪一个人,儿子向他求饼,反给他石头呢?你们虽然不好,尚且知道拿好东西给儿女,何况你们在天上的父,岂不更把好东西给求祂的人吗?(马太福音7:7-11)
又:
祂叫日头照好人,也照歹人,降雨给义人,也给不义的人。(马太福音5:46)
此外,在教会,人们都认识到,主愿意拯救所有人,不愿一人死亡。这一切表明,除了去天堂,任何预定都违背神性之爱。
②除了去天堂,任何预定都违背无限的神性智慧。神性之爱通过其神性智慧提供了每个人能够得救的方法;因此,说除了去天堂还有别的预定,就是在说神性之爱不能提供得救的方法。然而,如前所示,所有人都有方法,这些方法来自无限的圣治。但之所以有些人并未得救,是因为神性之爱想要人在自己里面感受天堂的快乐和幸福;要不然,这对人来说不是天堂;并且除非在人看来,他的思考和意愿来自他自己,否则这种感受是不可能的。没有这种表象,就没有什么东西能归给他,他也不会是一个人。这就是圣治的目的,圣治就是源于神性之爱的神性智慧的产物。
但这不会废去这一真理:所有人都被预定上天堂,没有人被预定下地狱。然而,若缺乏得救的方法,该真理就会被废去。不过,我在前面(326, 329节)说明,每个人都被赋予得救的方法,并且天堂具有这种性质:凡生活良善的人,无论属于哪种宗教,都在那里有一席之地。人就像产出各种果实的地,正是由于这种能力,地才成为地。地产出坏果子的事实并不废去它产出好果子的能力;但如果这地只能产出坏果子,这种能力就会被废去。人也像一个本身会使光线变得多样化的物体;如果这物体只呈现出令人讨厌的色彩,那不是光的原因,因为光线也能被改变为迷人的色彩。
③只有那些生在教会的人才能得救是一种愚蠢疯狂的异端邪说。那些出生在教会之外的人和那些出生在教会之内的人都是一样的人,他们来自同一个天上源头,同样是活着的不朽灵魂。他们也有宗教信仰,这宗教信仰使得他们承认有一位神,承认他们要过良善的生活;凡承认神、过着良善生活的人,都在自己的层级上变得属灵,并得救,如前所示(326节)。有人可能会说,这些人没有受洗;但除了那些受属灵的洗,也就是重生的人外,洗礼拯救不了任何人;因为洗礼是重生的一个标志和纪念。
有人可能还会说,他们不认识主,没有主就没有救恩。但没有人会因为认识主而得救,人得救乃因他照主的诫命生活。此外,凡承认神的人都认识主,因为主是天地之神,如祂自己所教导的(马太福音28:18等)。特别是,比起基督徒,在教会之外的人更是持有神为一个人的观念;那些持有神为一个人的观念,并且过着良善生活的人,都被主接纳。和基督徒不同,这些人还承认神在位格和本质上都为一。他们也在生活中思想神,因为他们视恶为反对神的罪;那些如此行的人就是在生活中思想神。基督徒从圣言获得其宗教的诫命,但很少有人从圣言实际提取任何生活的诫命。
天主教徒不读圣言,处于与仁分离之信的新教徒则不关心圣言所说关于生活的话,只关心它所说关于信的话。然而,整部圣言无非是生活的教义。基督教只存在于欧洲;伊斯兰教和异教则存在于亚洲,印度,非洲和美洲;这些地区的全球人口是基督教地区人口的十倍还多;在基督教地区,只有极少数人将宗教融入生活。那么,还有比相信只有后者得救,而前者受到诅咒,并且人获得天堂凭的是出身而非生活更疯狂的吗?这就是为何主说:
我告诉你们,从东从西,将有许多人来,在天国里与亚伯拉罕,以撒,雅各一同坐席;惟有本国的子民,竟被赶出去。(马太福音8:11-12)
④人类当中有人因预定而受到诅咒,这是一种残忍的异端邪说。相信为爱本身和怜悯本身的主允许如此众多的人为地狱而生,或大量的人生来受到诅咒,注定在劫难逃,也就是生为魔鬼和撒旦,是残忍的。相信祂不会以其神性智慧确保那些过着良善生活,并承认神的人不会被投入永恒的火焰和折磨之中,是残忍的。然而,主是所有人的创造者和救主。唯独祂引领所有人,不愿一人死亡;因此,相信并认为在祂的亲自指引和看顾之下,如此众多的民族和人民因预定而作为猎物被交给魔鬼,是残忍的。
328.这些要点要按它们的系列来呈现。
①随着时间推移,每种宗教都逐渐衰落并走向完结。我们地球上曾有数个教会,一个接一个;因为哪里有人类,哪里就有一个教会。如前所示,天堂,也就是创世的目的,来自人类;没有教会的两个普遍原则,就是对神的承认和良善的生活(参看326节),没有人能进入天堂。由此可知,从上古时代直到今日,我们地球上曾有数个教会。这些教会在圣言中有所描述,但只有以色列和犹太教会有历史记载。然而,在此之前还有几个教会;不过,经上仅以几个人名和一些民族的名字,以及关于它们的几个事实描述了这些教会。
上古教会,就是第一个教会,以亚当和他的妻子夏娃来描述。随后的教会被称为古教会,以挪亚和他的三个儿子及其后代来描述。这是一个分布广泛的教会,遍布亚洲许多国家,如:约旦河两岸的迦南地,叙利亚或亚兰,亚述,迦勒底,美索不达米亚,埃及,阿拉伯,提尔和西顿。它们拥有一本古圣言,《新耶路撒冷教义之圣经篇》(101-103节)曾提到这本古圣言。古教会存在于这些国家中,这一点从圣言的预言部分论到它们的各种话明显看出来。但希伯对古教会作了显著改变,他也标志着希伯来教会的开始,通过献祭敬拜就是在这个教会被首次建立的。以色列和犹太教会是为了圣言在那里被编著而建立的,该教会就来源于希伯来教会。
这四个教会由尼布甲尼撒梦见的雕像来表示,该雕像的头是精金的,胸膛和膀臂是银的,肚腹和大腿是铜的,腿是铁的,脚是半铁半泥的(但以理书2:32-33)。这正是古代作家们所提到的黄金、白银、青铜和黑铁时代所表示的。众所周知,犹太教会之后就是基督教会。从圣言也可以看出,随着时间推移,所有这些教会都逐渐衰落,直到它们结束,这种结束就被称为“完结”。
由“吃知识树”(“吃知识树”表示自我聪明的骄傲)所导致的上古教会的完结,被描述为大洪水(创世记3:6)。古教会的完结以圣言的历史和预言部分所提到的各民族的毁灭,特别是以色列人逐出迦南地的各个民族来描述。以色列和犹太教会的完结由耶路撒冷圣殿的摧毁,以色列人被掳并陷入永久的囚禁,犹太民族进入巴比伦,圣殿与耶路撒冷的二次摧毁,以及这个民族的分散来表示。该完结在先知书的许多地方和但以理书(9:24-27)中被预言。主在马太福音24章,马可福音13章和路加福音21章描述了基督教会的最终彻底毁灭,但完结本身出现在启示录中。由此可见,随着时间推移,教会逐渐衰落,并走向完结,宗教也是。
②每种宗教都是因人里面的神之形像的颠倒而逐渐衰落并走向完结的。众所周知,人是照着神的形像、按着神的样式被造的(创世记1:26)。有必要解释一下何为神的“形像和样式”。唯独神是爱和智慧。人被造为接受两者的容器,他的意愿是接受神性之爱的容器,他的理解力是接受神性智慧的容器。我在前面(324节)已说明,这两个容器自创造时就在人里面,它们构成人,并在每个人里面于子宫之内形成。因此,人是神的“形像”,意思是说,他是神性智慧的接受者;人是神的“样式”,意思是说,他是神性之爱的接受者。这意味着被称为理解力的容器就是神的一个形像,被称为意愿的容器就是神的一个样式。既然人被造和形成是为了成为一个容器,那么可推知,人被造和形成是为了他的意愿可以从神接受爱,他的理解力可以从神接受智慧。当人承认神,并照祂的诫命生活时,他就会接受它们,但接受程度的大小取决于他出于宗教对神及其诫命的认识,因而取决于他对真理的认识,因为正是真理教导何为神,当如何承认祂,以及祂的诫命是什么,当如何照它们生活。
人里面的神的形像和神的样式不会真的被毁,而是貌似被毁。因为它们仍在那里,天生就在他那被称为自由和理性的两种官能里面(前面大量论述了这两种官能)。当人将神性之爱的容器,也就是他的意愿,变成自我之爱的容器,将神性智慧的容器,也就是他的理解力,变成自我聪明的容器时,它们就貌似被毁了。他以这种方式颠倒了神的形像和样式,因为他使这些容器转离神,并把它们转向自己。这就是为何它们上面关闭,下面打开,或前面关闭,后面打开,尽管它们被造时是前面打开,后面关闭的。一旦它们以这种颠倒的方式被打开和关闭,爱的容器或意愿,就接受来自地狱,或来自人的自我或自我重要感的流注;智慧的容器或理解力,也是如此。由此在教会便兴起对人的敬拜,而不是对神的敬拜,基于虚假教义的敬拜,而不是基于真理教义的敬拜;后者来自自我聪明,前者来自自我之爱。由此可见,随着时间推移,宗教因人里面的神之形像的颠倒而逐渐衰落并走向完结。
③这种情形的发生是由于遗传之恶世世代代的不断增加。我在前面(277节)阐述并解释了,遗传之恶并非来自吃了知识树的亚当和他的妻子夏娃,而是从父母逐渐传下来并转给子女,从而通过不断增加而世世代代变得更糟。当这种累积的邪恶在大多数人当中变得足够强大,或更加糟糕时,它就凭借自身的动力而将邪恶传播到更多的人当中,因为每种邪恶里面都有一种迷惑人的欲望,在有些情况下,这种欲望对着良善怒火中烧;因此,邪恶具有传染性。当这种欲望在教会掌控了领袖,管理人员和主要代表人物时,宗教就变得堕落;医治它的方法,也就是真理,因扭曲而变得败坏。这导致教会中的良善逐渐被毁灭,真理逐渐被抛弃,直到教会走向完结。
④尽管如此,主仍规定人人都能得救。主规定,每个地方都要有一种宗教;并且每种宗教里面都要有得救的两个基本要素,即:承认神,不作恶,因为邪恶反对神。属于理解力和由此而来的思维、被称为信仰事务的其它一切,则照着各人的生活而被提供给各人,因为它们是生活的附属物。然而,它们若被置于首位,就接受不到任何生命。主也规定,凡过着良善生活并承认神的人死后都要被天使教导。那时,那些在世时就持守宗教的这两个基本原则的人就会接受诸如在圣言中的那种教会真理,并承认主为天堂和教会的神。他们比那些从世上带来主之人性与主之神性分离的观念的基督徒更容易接受这一切。主还规定,凡在婴儿时期死去的人都要得救,无论他们生于何处。
此外,如果可能的话,每个人死后都被赋予足够的方法或机会来修正他的生命。主通过天使教导并引领所有人;那时他们因知道他们在死后活着,天堂和地狱是真实存在的,所以开始接受真理。然而,那些在世上不承认神,也不避恶如罪的人很快就厌倦真理,并退缩了。而那些只是嘴上而非心里承认真理的人,就像愚拙的童女,她们有灯却没有油,于是向别人乞讨油,并出去买,但仍不准许参加婚礼(马太福音25:1-13)。“灯”表示信之真理,“油”表示仁之良善。由此可见,按照圣治,人人都能得救,若未得救,那是人自己的过错。
⑤祂还规定新教会要取代被彻底摧毁的前教会。这种事自古有之,即:一旦前一个教会被彻底摧毁,一个新教会就会取而代之。继上古教会而来的是古教会,继古教会而来的是以色列或犹太教会,之后是基督教会。经上在启示录预言,基督教会之后将有一个新教会,该教会由启示录(21:2, 10)中从天而降的新耶路撒冷来表示。至于主预备一个新教会来取代被彻底摧毁的前教会的原因,可参看《新耶路撒冷教义之圣经篇》(104-113节)。
326.我们必须逐一检查并说明这些要点。
①对神的承认带来神与人并人与神的结合,对神的否认带来分离。有些人可能认为,那些不承认神的人和那些承认的人一样能得救,只要他们过着道德的生活。他们说,承认能成就什么呢?它不就是一个想法吗?我若清楚知道确有一位神,就会很容易地承认祂。我听说过祂,但从未见过祂。要是让我看见,我就会相信。许多否认神存在的人在被允许与某个承认神的人自由辩论时,就是这么说的。但我要通过我在灵界所得知的事说明:对神的承认会结合,对神的否认会分离。在灵界,如果有人想到另一个人,并想要与他交谈,那人就会立刻出现。这在那里是司空见惯的事,屡试不爽。原因在于,灵界没有像自然界那样的距离,只有距离的表象。
此外,正如想到另一个人,连同对他的某种意识会带来同在,对另一个人的某种爱之情感则带来结合。这就是那使得人们走到一起,友好交谈,住在同一所房子,或同一个社群中,常常见面,并互相提供服务的东西。如果人们不彼此相爱,尤其相互憎恨,相反的情形也会发生;他们便看不见彼此,或聚在一起。相反,他们照着他们缺乏爱或憎恨的程度而彼此远离;万一他们相遇,这种相遇就会触发憎恨,他们便消失不见。
这几个例子说明,在灵界,是什么造就了同在,又是什么造就了结合,即:同在来自忆起另一个人并想要看见他,结合来自源于爱的一种情感。这同样适用于人心智中的一切事物;人的心智里面有数不清的事物,那里的一切细节都照着情感,或一个事物爱另一个事物的方式被排列和结合。
这种结合就是属灵的结合;它在总体和细节中都是一样的。这种属灵结合的源头就在主与灵界和自然界的结合中,无论总体还是细节。由此明显可知,人认识主,并出于这种认识思想主到何等程度,主就同在到何等程度;另一方面,人不认识主到何等程度,主就不同在到何等程度;人否认主到何等程度,就与主分离到何等程度。
结合使得主将人的脸转向祂自己,然后引领他。分离则使得地狱将人的脸转向它自己,然后引领他。因此,所有天堂天使都将脸转向显为太阳的主,而所有地狱灵都将脸背向主。这一切清楚表明对神的承认会带来什么,对神的否认会带来什么。那些在世上否认神的人死后还是否认祂;他们获得了前面(319节)所描述的那种内在结构;在世上所取得的结构会存到永远。
②每个人都是照其生活的良善而承认神并与祂结合。凡知道一点宗教信仰的人都能认识神,并能出于这种认识或记忆谈论神,其中一些人甚至能出于理解谈论神。但如果他们没有过良善的生活,那么这一切只带来同在;因为尽管如此,他们仍能转离神,并转向地狱;他们若过着邪恶的生活,就会这样做。只有那些过着良善生活的人才能发自内心承认神;主照着这些人的良善生活而使他们转离地狱,并转向祂自己。这是因为唯独他们真的爱神。他们热爱来自祂的神性美德,因为他们活出了这些美德。来自神的神性美德就是祂律法的诫命;这些诫命就是神,因为祂就是从祂发出的神性。这就是爱神,因为主说:
凡遵守我诫命的,这人就是爱我的;不爱我的人就不遵守我的诫命。(约翰福音14:21-24)
故十诫有两块石版,一块涉及神,一块涉及人。神不断作工,以便人能接受在他石版上的事。然而,人若不去做在他石版上的事,就不会出于内心的承认来接受在神石版上的事;若不接受,就无法被结合。这就是为何这两块石版被拼成一块,称为“约版”,“约”表示结合。每个人都是照其生活的良善而承认神并与祂结合,因为生活的良善就像在主里面,因而来自主的良善。因此,当人过着良善的生活时,一种结合就实现了。对过着邪恶生活的人来说,相反的情形会发生。那就是对主的弃绝。
③生活的良善,或正确的生活,就是避开邪恶,因为它们反对宗教,因而反对神。这就是生活的良善,或正确的生活,《新耶路撒冷教义之生活篇》从头到尾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对此,我只补充一点:如果你最大限度地行善,如建造圣殿或教会,装饰它们,塞满你的供物,把财富都奉献给医院和安养院,天天施舍,帮助孤儿寡妇,谨守敬拜的圣物,甚至貌似发自内心地思想、谈论和宣讲它们,却不避恶如反对神的罪,那么这一切善行都不是真正的良善;它们要么是虚伪的,要么是邀功的,因为邪恶仍在它们里面。一个人的生命就在他所做的一切事里面,良善只能通过把邪恶从它们当中移走而成为良善。这一切清楚表明,正确地生活,或过良善的生活,就是避开邪恶,因为它们反对宗教,因而反对神。
④这些就是所有宗教的基本原则,通过它们,每个人都能得救。承认神并因邪恶反对神而避免作恶,是使得一个宗教成为一个宗教的两个要素。缺乏任何一个,它都不能被称为一个宗教,因为承认神,却又作恶是自相矛盾的;行善,却不承认神也是自相矛盾的;因为一个不可能离开另一个。主规定,几乎每个地方都要有某种宗教,每种宗教都要有这两个要素。主还规定,凡承认神并因邪恶反对神而避免作恶的人,都要在天堂有一席之地。因为天堂整体上类似一个人,其生命或灵魂就是主。在一个属世人或自然人里面的一切事物,在这个天堂人里面都有,其区别就像天上的事物和地上的事物之间的区别。
众所周知,人里面除了由血管和神经纤维有机组织而成、被称为内脏的形式外,还有皮肤、膜、肌腱、软骨、骨骼、指甲和牙齿;只是这些东西不如它们作为韧带所服务,并覆盖和支撑的有机组织形式本身那样有生命。天堂人,也就是天堂若要包含这一切事物,不可能由一种宗教的人构成,而是要由多种宗教的人构成。因此,凡将教会的这两个普遍原则变成自己生命的一部分的人都在这个天堂人,也就是天堂里面有一席之地,在那里享受自己层级上的幸福。关于这个主题,详情可参看前文(254节)。
这两者是每个宗教的基本原则,这一点可从以下事实明显看出来:它们是十诫所教导的,十诫是圣言的主要成分,是由耶和华以活生生的声音从西乃山上颁布的,是神的手指写在两块石版上的,当被放在约柜中时,就被称为“耶和华”,并构成会幕的至圣所和耶路撒冷圣殿的圣所,那里的一切事物唯独因它的同在而为神圣。关于约柜中的十诫,《新耶路撒冷教义之生活篇》一书(53-61节)从圣言中引用了更多细节;对此,我补充以下内容:盛放刻有十诫的两块石版的约柜被非利士人抬走,并被抬进亚实突的大衮庙;那大衮仆倒在它面前的地上,后来大衮的头和两手掌在门槛上折断,只剩下残体;亚实突和以革伦人,数目成千上万,因约柜而患上痔疮,他们的地被老鼠毁坏;非利士人按他们民族首领的建议,制造了五个金痔疮、五个金老鼠和一辆新车,把约柜放在车上,柜旁是金痔疮和金老鼠,他们用两头母牛在车前直行大道,哞哞叫着将约柜送回到以色列人那里,以色列人就将两只母牛和车献给耶和华为燔祭(撒母耳记上5, 6章)。
现在让我们看看这一切事物都表示什么。“非利士人”表示那些处于与仁分离之信的人;“大衮”代表这个宗教;他们所患的“痔疮”表示属世之爱,当它与属灵之爱分离时,就是不洁的;“老鼠”表示通过对真理的歪曲而对教会的毁坏;他们送回约柜所用的“新车”表示一个新的教义,只是该教义是属世的,因为在圣言中,“车”表示源于属灵真理的教义;“母牛”表示良善的属世情感;“金痔疮”表示已洁净并变得良善的属世之爱;“金老鼠”表示被良善除去的教会的毁坏,在圣言中,“金”表示良善;“直行大道的母牛哞哞的叫声”表示属世人的恶欲转化为良善情感的艰难;“将两只母牛和车献为燔祭”表示主由此得到安抚。
这就是这些历史细节的灵义。把它们连贯成一个意思,就会看到它是如何被应用的。“非利士人”代表那些处于与仁分离之信的人,这一点可见于《新耶路撒冷教义之信仰篇》(49-54节);约柜因盛有十诫而为教会的至圣物,这一点可见于《新耶路撒冷教义之生活篇》(53-61节)。
目录章节
目录章节
目录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