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威登堡神学著作
328.这些要点要按它们的系列来呈现。
①随着时间推移,每种宗教都逐渐衰落并走向完结。我们地球上曾有数个教会,一个接一个;因为哪里有人类,哪里就有一个教会。如前所示,天堂,也就是创世的目的,来自人类;没有教会的两个普遍原则,就是对神的承认和良善的生活(参看326节),没有人能进入天堂。由此可知,从上古时代直到今日,我们地球上曾有数个教会。这些教会在圣言中有所描述,但只有以色列和犹太教会有历史记载。然而,在此之前还有几个教会;不过,经上仅以几个人名和一些民族的名字,以及关于它们的几个事实描述了这些教会。
上古教会,就是第一个教会,以亚当和他的妻子夏娃来描述。随后的教会被称为古教会,以挪亚和他的三个儿子及其后代来描述。这是一个分布广泛的教会,遍布亚洲许多国家,如:约旦河两岸的迦南地,叙利亚或亚兰,亚述,迦勒底,美索不达米亚,埃及,阿拉伯,提尔和西顿。它们拥有一本古圣言,《新耶路撒冷教义之圣经篇》(101-103节)曾提到这本古圣言。古教会存在于这些国家中,这一点从圣言的预言部分论到它们的各种话明显看出来。但希伯对古教会作了显著改变,他也标志着希伯来教会的开始,通过献祭敬拜就是在这个教会被首次建立的。以色列和犹太教会是为了圣言在那里被编著而建立的,该教会就来源于希伯来教会。
这四个教会由尼布甲尼撒梦见的雕像来表示,该雕像的头是精金的,胸膛和膀臂是银的,肚腹和大腿是铜的,腿是铁的,脚是半铁半泥的(但以理书2:32-33)。这正是古代作家们所提到的黄金、白银、青铜和黑铁时代所表示的。众所周知,犹太教会之后就是基督教会。从圣言也可以看出,随着时间推移,所有这些教会都逐渐衰落,直到它们结束,这种结束就被称为“完结”。
由“吃知识树”(“吃知识树”表示自我聪明的骄傲)所导致的上古教会的完结,被描述为大洪水(创世记3:6)。古教会的完结以圣言的历史和预言部分所提到的各民族的毁灭,特别是以色列人逐出迦南地的各个民族来描述。以色列和犹太教会的完结由耶路撒冷圣殿的摧毁,以色列人被掳并陷入永久的囚禁,犹太民族进入巴比伦,圣殿与耶路撒冷的二次摧毁,以及这个民族的分散来表示。该完结在先知书的许多地方和但以理书(9:24-27)中被预言。主在马太福音24章,马可福音13章和路加福音21章描述了基督教会的最终彻底毁灭,但完结本身出现在启示录中。由此可见,随着时间推移,教会逐渐衰落,并走向完结,宗教也是。
②每种宗教都是因人里面的神之形像的颠倒而逐渐衰落并走向完结的。众所周知,人是照着神的形像、按着神的样式被造的(创世记1:26)。有必要解释一下何为神的“形像和样式”。唯独神是爱和智慧。人被造为接受两者的容器,他的意愿是接受神性之爱的容器,他的理解力是接受神性智慧的容器。我在前面(324节)已说明,这两个容器自创造时就在人里面,它们构成人,并在每个人里面于子宫之内形成。因此,人是神的“形像”,意思是说,他是神性智慧的接受者;人是神的“样式”,意思是说,他是神性之爱的接受者。这意味着被称为理解力的容器就是神的一个形像,被称为意愿的容器就是神的一个样式。既然人被造和形成是为了成为一个容器,那么可推知,人被造和形成是为了他的意愿可以从神接受爱,他的理解力可以从神接受智慧。当人承认神,并照祂的诫命生活时,他就会接受它们,但接受程度的大小取决于他出于宗教对神及其诫命的认识,因而取决于他对真理的认识,因为正是真理教导何为神,当如何承认祂,以及祂的诫命是什么,当如何照它们生活。
人里面的神的形像和神的样式不会真的被毁,而是貌似被毁。因为它们仍在那里,天生就在他那被称为自由和理性的两种官能里面(前面大量论述了这两种官能)。当人将神性之爱的容器,也就是他的意愿,变成自我之爱的容器,将神性智慧的容器,也就是他的理解力,变成自我聪明的容器时,它们就貌似被毁了。他以这种方式颠倒了神的形像和样式,因为他使这些容器转离神,并把它们转向自己。这就是为何它们上面关闭,下面打开,或前面关闭,后面打开,尽管它们被造时是前面打开,后面关闭的。一旦它们以这种颠倒的方式被打开和关闭,爱的容器或意愿,就接受来自地狱,或来自人的自我或自我重要感的流注;智慧的容器或理解力,也是如此。由此在教会便兴起对人的敬拜,而不是对神的敬拜,基于虚假教义的敬拜,而不是基于真理教义的敬拜;后者来自自我聪明,前者来自自我之爱。由此可见,随着时间推移,宗教因人里面的神之形像的颠倒而逐渐衰落并走向完结。
③这种情形的发生是由于遗传之恶世世代代的不断增加。我在前面(277节)阐述并解释了,遗传之恶并非来自吃了知识树的亚当和他的妻子夏娃,而是从父母逐渐传下来并转给子女,从而通过不断增加而世世代代变得更糟。当这种累积的邪恶在大多数人当中变得足够强大,或更加糟糕时,它就凭借自身的动力而将邪恶传播到更多的人当中,因为每种邪恶里面都有一种迷惑人的欲望,在有些情况下,这种欲望对着良善怒火中烧;因此,邪恶具有传染性。当这种欲望在教会掌控了领袖,管理人员和主要代表人物时,宗教就变得堕落;医治它的方法,也就是真理,因扭曲而变得败坏。这导致教会中的良善逐渐被毁灭,真理逐渐被抛弃,直到教会走向完结。
④尽管如此,主仍规定人人都能得救。主规定,每个地方都要有一种宗教;并且每种宗教里面都要有得救的两个基本要素,即:承认神,不作恶,因为邪恶反对神。属于理解力和由此而来的思维、被称为信仰事务的其它一切,则照着各人的生活而被提供给各人,因为它们是生活的附属物。然而,它们若被置于首位,就接受不到任何生命。主也规定,凡过着良善生活并承认神的人死后都要被天使教导。那时,那些在世时就持守宗教的这两个基本原则的人就会接受诸如在圣言中的那种教会真理,并承认主为天堂和教会的神。他们比那些从世上带来主之人性与主之神性分离的观念的基督徒更容易接受这一切。主还规定,凡在婴儿时期死去的人都要得救,无论他们生于何处。
此外,如果可能的话,每个人死后都被赋予足够的方法或机会来修正他的生命。主通过天使教导并引领所有人;那时他们因知道他们在死后活着,天堂和地狱是真实存在的,所以开始接受真理。然而,那些在世上不承认神,也不避恶如罪的人很快就厌倦真理,并退缩了。而那些只是嘴上而非心里承认真理的人,就像愚拙的童女,她们有灯却没有油,于是向别人乞讨油,并出去买,但仍不准许参加婚礼(马太福音25:1-13)。“灯”表示信之真理,“油”表示仁之良善。由此可见,按照圣治,人人都能得救,若未得救,那是人自己的过错。
⑤祂还规定新教会要取代被彻底摧毁的前教会。这种事自古有之,即:一旦前一个教会被彻底摧毁,一个新教会就会取而代之。继上古教会而来的是古教会,继古教会而来的是以色列或犹太教会,之后是基督教会。经上在启示录预言,基督教会之后将有一个新教会,该教会由启示录(21:2, 10)中从天而降的新耶路撒冷来表示。至于主预备一个新教会来取代被彻底摧毁的前教会的原因,可参看《新耶路撒冷教义之圣经篇》(104-113节)。
324.由此可见,圣治仅仅是上天堂的预定,不可能被改变为其它任何东西,所以我需要在此按刚才所提出的顺序说明,创世的目的是一个来自人类的天堂。
①每个人被造都是为了活到永远。在《圣爱与圣智》一书的第三和第五部分,我已说明,人里面有三个生命层级,被称为属世层、属灵层和属天层,这三个层级其实在每个人里面;而动物里面只有一个生命层级,该生命层级就像人里面被称为属世层的最低层级。由此可知,人通过其生命上升到主那里而在动物之上,以至于进入这种状态:他能理解来自神性智慧的事物,意愿来自神性之爱的事物,以这种方式接受神性。人若能接受神性,以至于在自己里面看见并感觉到它,必能与主结合,并因这结合而活到永远。
如果主不创造祂能与之分享祂神性的自己的形像和样式,那么祂与宇宙的整个创造有什么关系呢?否则,祂只会造某种东西,使它存在或不存在,或叫它出现或不出现,这样做只是为了祂能从远处单纯观察排列组合和不断的变化,就像舞台上所发生的事那样。如果所有这些变化不服务于将更亲密地接受神性,看见并感受到它的对象,那么神性在它们里面的目的是什么呢?既然神性享有无尽的荣耀,那么祂会把这荣耀只留给自己,或祂能这样做吗?因为爱渴望将自己的东西分享给其他人,甚至将它所能拥有的一切给予其他人。那么无限的神性之爱会怎样呢?它能给予又收回吗?这岂不是给予某种注定消亡的东西?这种东西本质上是虚无,因为当它消亡时,就会化为乌有。它里面没有真实的“存在”。但神性之爱给予的是真正的存在之物,或不会停止存在之物。这就是永恒之物。
为叫每个人都能活到永远,他里面终将死亡的东西会被拿走。这终将死亡的东西就是他的肉体,肉体通过死亡被拿走。于是,人里面的不朽之物,也就是他的心智,就被揭开;这时,他就变成人形式的一个灵;他的心智就是那灵。古代的圣贤和智者都知道,人的心智不可能死亡;因为他们说,灵或心智既然能变得智慧,怎会死亡呢?如今几乎没有人知道古人对这个问题的深层概念;但它却是从天堂降至他们大体感觉的一个概念,也就是说,他们大体感觉到神是智慧本身,人是这智慧的分享者,神是不朽或永恒的。
我因蒙允许与天使交谈,所以也能根据经历说一说。我曾与那些生活在许多世纪以前的人交谈过,其中有的生活在大洪水之前,有的生活在大洪水之后,有的生活在主的时代,有一个是主的使徒,许多生活在后来的时代。他们看上去都正当盛年,他们说,他们对死亡一无所知,只知道它是诅咒。当过着良善生活的人进入天堂时,他们都会进入他们在世上刚成年时的年龄,并永远保持,即便他们在世时已经年老衰弱。女人也是,即便老态龙钟,满面皱纹,同样会回到美丽的花样年华。
人死后会活到永远,这一点从圣言清楚看出来;在圣言中,天上的生命被称为“永生”(如马太福音19:29; 25:46; 马可福音10:17; 路加福音10:25; 18:30; 约翰福音3:15-16, 36; 5:24-25, 39; 6:27, 40, 68; 12:50);也简单地被称为“生命”(马太福音18:8-9; 约翰福音5:40; 20:31);主也对门徒说:
因为我活着,你们也要活着。(约翰福音14:19)
论到复活,祂说:
神不是死人的神,而是活人的神;他们不能再死。(路加福音20:36, 38)
②每个人被造都是为了在幸福的状态下活到永远。这是必然的结果,因为想让人活到永远的那一位也想让人活在幸福的状态中。否则,永生算什么呢?爱总是渴望别人好。父母的爱渴望子女好,新郎和丈夫的爱渴望新娘和妻子好,朋友的爱渴望朋友好;那么,神性之爱为何不会这样呢?除了快乐还有什么是好呢?除了永恒的幸福之外,还有什么算得上是神的好呢?一切好,即良善都是因其快乐或幸福而被称为良善。诚然,所给予或占有的东西被称为良善,但这些东西若不令人快乐,就是无益的良善,这种良善本身并不是良善。由此清楚可知,永生也是永恒的幸福。人的这种状态就是创世的目的;如果仅有那些进入天堂的人处于这种状态,那么这不是主的过错,而是人的过错。稍后我们会看到,这是人自己的过错。
③这意味着每个人被造都是为了进入天堂。这是创世的目的。但之所以不是所有人都进入了天堂,是因为他们充满地狱的快乐,这种快乐与天堂的幸福是对立的。那些未享有天堂幸福的人不能进入天堂,因为他们无法承受它。凡进入灵界的人,都不会被禁止升入天堂;但当一个享受地狱快乐的人进入天堂时,他的心就会怦怦直跳,呼吸困难,他的生命开始衰退,他陷入痛苦和折磨之中,就像挨近火的蛇一样扭动翻滚。发生这种情形是因为对立双方彼此对抗。
然而,这些人不会真的死亡,因为他们生而为人,由此拥有思想和意愿,以及随之说话和行动的能力。但他们只能与那些享有类似生命快乐的人生活在一起,故被送到这些人那里。这意味着那些享有邪恶快乐的人被送到自己人那里,那些享有良善快乐的人也被送到自己人那里。事实上,每个人都被允许享有自己的邪恶快乐,只要他不去骚扰那些享有良善快乐的人。但由于邪恶天生憎恨良善,从而忍不住骚扰良善,所以为防止他们造成伤害,他们被带走并投入他们在地狱的自己的地方;在那里,他们的快乐转化为不快乐。
这一切不会否认这一事实:人自创造时,因而生来就有进入天堂的固有可能性。因为凡在婴孩时期死去的人都进入了天堂,在那里如世人那样被抚养长大,接受教导,并因着对良善和真理的情感而充满智慧,成为一位天使。这同样适用于被抚养长大并接受教导的世人,因为在小孩子里面的东西也在他们里面。关于灵界的小孩子,可参看1758年伦敦出版的《天堂与地狱》一书(329-345节)。
许多世人之所以没有为天堂做好准备,是因为他们热爱其被称为属世层的生命第一层级,不愿从中退出,变得属灵;生命的属世层就自身而言,只爱自己和世界,因为它粘贴于身体感官,身体感官伸向世界;而属灵层就自身而言,却爱主和天堂,也爱自己和世界;但神和天堂是第一位的,是更高的,主要的,并占主导地位,而自己和世界是其次的,更低的,如同工具或仆人。
④神性之爱必意愿这一切,神性智慧必为此作准备。《圣爱与圣智》一书已充分说明,神性本质是神性之爱和神性智慧。那里(358-370节)还说明,主在每个人类胚胎里面都形成了两个容器,一个为神性之爱,一个为神性智慧;神性之爱的容器是为了人将来的意愿,神性智慧的容器是为了人将来的理解力;这意味着主已将意愿良善和理解真理的官能赐予每个人。
既然人自出生就被主赐予这两种官能,主因此在人里面就住在这些官能中如同住在祂的礼物中,那么清楚可知,祂的神性之爱必想叫人进入天堂,在那里享受永恒的幸福;还清楚可知,神性智慧必为此准备。但由于主的神性之爱想叫人在自己里面感受天堂的幸福,如同是他自己的,并且这是不可能的,除非他被完全保持在这种表象中,即:他从自己思考、意愿、说话和行动,所以主只能照着祂的圣治律法引领人。
279.⑶邪恶在被移走的程度内得以赦免。当今流行的一个错误观点是:当邪恶被赦免时,它们就会与人分离,甚至被逐出;人的生命状态能瞬间改变,甚至转到对立面,因此一个人能从邪恶变成良善,从而被领出地狱,直接转入天堂,这一切全凭主的怜悯,无需方法。然而,持守这种信仰和观念的人,对何为邪恶,何为良善一无所知;对人的生命状态也一无所知,完全不知道这一事实:属于意愿的情感无非是心智的纯器官物质的状态变化和转换;属于理解力的思维无非是这些物质形式中的变化和转换,而记忆是这些变化的永久状态。这一切能使我们清楚看到,邪恶只能被逐渐移走,赦免邪恶不等于移走它。不过,这些都是概述性的陈述,它们若得不到论证,可能被承认,但无法被理解;不被理解的东西就像手里转动的轮子。所以我需要按刚才所给出的顺序逐一解释这些要点。
①当今流行的一个错误观点是:当邪恶被赦免时,它们就会与人分离,甚至被逐出。我从天堂得知:人生来所进入、自己实际所吸收的邪恶,无一与他分离,而是被移走,以至于不再出现。以前,和大多数世人一样,我也认为当邪恶被赦免时,它们就被逐出并冲洗干净,就像脸上的污垢被水洗净一样。但邪恶或罪不是这样,它们依然存在;悔改之后得到赦免时,它们就从中心移到边缘;凡在中心的,都直接在视线之下,或就在眼前,似乎在白昼之光中;凡在边缘的,则在阴影中,有时可以说在夜晚的黑暗中。由于邪恶不是被分离出去,只是被移走,也就是说,被推到边缘,并且人能从中心转到边缘,所以他有可能回到他以为被逐出的邪恶。因为人具有这样的性质:他能从一种情感进入另一种情感,有时进入一种相反的情感,因而从一个中心进入另一个中心。只要他在他的情感中,这情感就构成中心,因为此时,他在该情感的快乐和光明中。
有些人因生活良善,死后被主提入天堂,但他们仍具有这种观念:他们已经从罪中洁净了,因而完全没有了罪。一开始,这些人照着他们的这种观念穿上白衣,因为白衣表示从恶中洁净的状态。但后来他们开始像在世时那样思想,认为他们已经从一切恶中洁净了;因此,他们夸口说自己不再像其他人那样是个罪人;这种想法几乎无法与某种得意的心态,以及与自己相比对他人的蔑视分开。所以在这一点上,为让他们摆脱这种虚妄的观念,他们从天上被打发下来,回到他们在世上所粘染的邪恶,同时被指示,他们还有以前所不知道的遗传之恶。这使得他们承认:他们的邪恶并未与他们分离,只是被移走;他们凭自己仍是不洁的,事实上无非是邪恶;是主保护他们免受邪恶伤害,并将他们保持在良善中,尽管这一切看似他们自己所行的。一旦这种情况发生,他们就被主带回天堂。
②当今流行的第二个错误观点是:人的生命状态能瞬间改变,甚至转到对立面,因此一个人能从邪恶变成良善,从而被领出地狱,直接转入天堂,这一切全凭主的怜悯,无需方法。持守这个错误观点的,是那些把仁与信分离,并将拯救归于唯信的人。因为他们以为,仅仅思想这信,并发表关于它的言论,而且带着信靠和信心如此行,就会使人称义并得救。其中许多人还以为,这一切瞬间就能发生,即便以前没有发生,在人生命的最后一刻也能发生。这种人不可避免地以为,一个人的生命状态能瞬间改变,并凭怜悯得救,无需方法。但主的怜悯离不开方法,并不是直接的;人不可能瞬间从邪恶变为良善,只能通过圣治从他幼年直到生命结束的不断运作而被领出地狱,并转入天堂,这一点可见于本书最后一章。在此只需说明,圣治的一切律法都以人的改造和随之的拯救,因而以他生命的翻转为目的;这意味着他的生命状态从生来的地狱状态转变为天堂状态。这一切只能随着人远离邪恶及其快乐,并进入良善及其快乐而逐渐完成。
③那些如此相信的人,对何为邪恶,何为良善一无所知。因为他们不知道,邪恶就是违背神序行动和思想的欲望的快乐,而良善是照着神序行动和思想的情感的快乐;有无数欲望进入并构成每一个邪恶,同样有无数情感进入并构成每一个良善;这些无数元素在人的内层里面处于这种秩序和关联之中,以致它们若不同时都改变,就一个也不能改变。人们若意识不到这一点,就会以为在他们看来似乎是一个单一事物的邪恶很容易被移走;同样看似一个单一事物的良善能被带进来以取代之。他们因不知道何为良善和邪恶,故必以为脱离方法的瞬间得救和怜悯是可能的。本书最后一节将说明:这是不可能的。
④那些相信脱离方法的瞬间得救和怜悯的人不知道,属于意愿的情感无非是心智的纯器官物质的状态变化和转换;属于理解力的思维无非是这些物质形式中的变化和转换,而记忆是这些变化的永久状态。当有人说,情感和思维只可能在作为主体的物质及其形式中时,谁不承认呢?由于这些存在于充满物质和形式的脑部中,所以这些形式被称为纯器官形式。理性思考的人都忍不住取笑这种疯狂观念:情感和思维不存在于物质主体中,而是被热和光调节的发散物,就像出现在空气和以太中的形像或幻觉。事实上,思维离开一个物质形式是无法存在的,就像视觉离开它的形式,即眼睛,或听觉离开它的形式,即耳朵,或味觉离开它的形式,即舌头,无法存在一样。仔细观察脑部,你就会看见无数物质和纤维,那里没有任何无组织的东西。只这一个可见证据就足矣了,还用得着其它证据吗?
但有人要问了,心智的情感和思维到底是什么呢?从总体和细节上观察一下人体就能明白这个问题。人体里面有许多内脏,它们各自固定在自己的位置上,都通过其状态和形式的变化和转换而发挥各自的功能。众所周知,它们都在进行各自的运作,如胃、肠、肾、肝、胰、脾、心和肺。它们都从内部被激活作工,从内部被激活就是通过状态和形式的变化和转换被激活。这一切清楚表明,心智的纯器官物质的运作必与此类似,不同之处在于:身体的器官物质的运作是属世的,而心智的器官物质的运作是属灵的;两者通过对应构成一体。
没有任何方法可以提供可见的证据来证明,心智的器官物质的状态和形式的变化和转换,也就是构成情感和思维的变化和转换是何性质。然而,我们可以在说话和唱歌时肺部状态的变化和转换中,如在一面镜子里那样看见它们。两者之间也有一种对应关系;因为说话和唱歌的声音,以及构成说话的言语和歌曲旋律的声音的不同是由肺产生的。声音本身对应于情感,言语对应于思维。它们也由情感和思维产生,这一切是由肺里面的器官物质的状态和形式的变化和转换,从肺进入喉部和声门,然后舌头,最后嘴唇中的气管实现的。声音的状态和形式的第一次变化和转换发生在肺部,第二次变化和转换发生在气管和喉部,第三次通过声孔的各种开口而发生在声门,第四次通过舌头对上颚和牙齿的种种适应而发生在舌部,第五次通过唇部的各种形式而发生在唇部。这一切清楚表明,构成说话和唱歌的声音及其清晰度,唯独是由这些器官形式的连续不断的变化和转换产生的。既然声音和言语的唯一源头是心智的情感和思维,因为它们从情感和思维存在,从不与之分离,那么显而易见,意愿的情感就是心智的纯器官物质的状态变化和转换,理解力的思维则是这些物质形式中的变化和转换,就像肺部所发生的那样。
由于情感和思维纯粹是心智形式的状态变化,所以可推知,记忆无非是这些变化的永久状态。器官物质的一切状态变化和转换具有这种性质:一旦形成习惯,它们就恒久不变。因此,肺习惯在气管发出各种声音,在声门调节它们,用舌头清晰发音,用口唇塑造它们;这些器官活动一旦形成习惯,就在器官中根深蒂固,并能反复再现。这些变化和转换在心智的器官中,比在身体的器官中无限完美得多,这一点从《圣爱与圣智》一书(199-204节)的说明清楚看出来,那里解释了,一切完美都通过并按着层级增长和上升。关于这个主题的详情,可参看下文(319节)。
目录章节
目录章节
目录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