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威登堡神学著作
365.这一切清楚表明,富人和穷人一样能进天堂,并且一样容易。人们之所以认为穷人容易进天堂,而富人则很难,是因为圣言在谈到富人和穷人时被误解了。在圣言中,就灵义而言,“富人”是指那些拥有大量真理与良善的知识之人,也就是圣言所在的教会中人;而“穷人”则指那些缺乏这些知识,但渴望它们的人,或在教会之外没有圣言的地方的人。
穿着紫色袍和细麻布衣服,并被投入阴间的财主表示犹太民族;这个民族之所以被称为财主,是因为它拥有圣言和由此而来的大量真理并良善的知识;“紫色袍”表示良善的知识,“细麻布衣服”表示真理的知识。而躺在财主门口,想得财主桌子上掉下来的零碎充饥,并被天使带入天堂的穷人表示没有良善与真理的知识,然而却渴望它们的民族或外邦人(路加福音16:19-31)。
被请赴大宴席并借故推辞的富人也表示犹太民族,被领来取代他们的穷人表示教会之外的民族或外邦人(路加福音14:16-24)。
有必要解释一下主所说的财主是什么意思,即:
骆驼穿过针的眼,比财主进神的国还容易。(马太福音19:24)
此处“财主”表示属世之义和属灵之义上的富人。就属世之义而言,财主或富人是指那些拥有大量财富并心系于此的人;但就属灵之义而言,则指那些拥有大量知识和学问,也就是属灵财富,并渴望凭自己的聪明利用它们将自己引入天堂和教会的事物之人。由于这违背神性秩序,故经上说“骆驼穿过针的眼比财主进神的国还容易”;“骆驼”在灵义上表示总体上的认知和知识,“针眼”表示属灵真理。如今人们不知道,这就是“骆驼”和“针眼”的含义,因为教导圣言字义上所说的事物在灵义上的含义的知识到现在为止仍没有被披露。圣言的每个细节中既有一个属灵意义,也有一个属世意义;事实上,圣言纯由属世事物与属灵事物的对应写成,以便天堂与尘世,或天使与世人的联结由此可以实现,因为直接的联结已经中断了。由此清楚看出,在圣言中,“富人或财主”具体指的是谁。
在圣言中,“富人或财主”在灵义上表示那些享有真理与良善的知识之人,“财富”表示知识本身,知识就是属灵的财富;这一点从各处的经文可以看出来(如以赛亚书10:12-14; 30:6, 7; 45:3;耶利米书17:3; 48:7; 50:36, 37; 51:13;但以理书5:2-4;以西结书26:7, 12; 27:1-36;撒迦利亚书9:3,4;诗篇45:12;何西阿书12:9;启示录3:17, 18;路加福音14:33;等等)。“穷人”在灵义上表示那些没有良善与真理的知识,却渴望它们的人(马太福音11:5;路加福音6:20, 21; 14:21;以赛亚书14:30; 29:19; 41:17, 18;西番雅书3:12, 13)。《属天的奥秘》(10227节)一书根据灵义解释了所有这些经文。
注:“衣服”表示真理,因而表示知识(1073, 2576, 5319, 5954, 9212, 9216, 9952, 10536节)。“紫色”表示属天良善(9467节)。“细麻”表示来自一个属天源头的真理(5319, 9469, 9744节)。在圣言中,“骆驼”表示总体上的认知和知识(3048, 3071, 3143, 3145节)。“绣花的手工,手工织上”,因而“手工(needle)”表示什么(9688节)。从知识进入信之真理违背神性秩序(10236节)。如此行的人在天堂和教会的事上会变得疯狂(128-130, 232—233, 6047节)。在来世,当思想属灵事物时,可以说他们成了醉汉(1072节)。关于他们性质的详情(196节)。举例说明当通过知识进入属灵事物时,属灵事物无法被理解(233, 2094, 2196, 2203, 2209节)。从属灵真理进入属于属世人的知识是可以的,但反过来不行,因为只有属灵之物进入属世之物的流注,没有属世之物进入属灵之物的流注(3219, 5119, 5259, 5427—5428, 5478, 6322, 9110节)。必须先承认圣言和教会的真理,之后才可以考虑知识,而不是相反(6047节)。
3048.“那仆人从他主人的骆驼里取了十匹骆驼就离开了”表示属世人中的总体神性记忆知识或事实。这从“仆人”、“十”和“骆驼”的含义清楚可知:此处“仆人”是指属世人(参看3019, 3020节);“十”是指余剩,余剩就是主储存在人里面的良善和真理(参看468, 530, 560, 561, 660, 661, 1050, 1906, 2284节);当论及主时,“十”或余剩是指主为自己所获得的神性事物(1738, 1906节);“骆驼”是指总体的记忆知识或事实,由于这些知识或事实是神性,或是主所获得的,所以经上说它们有“十匹”,然后说它们是“从他主人的骆驼里取的骆驼”。他“离开了”表示通过这些知识或事实所实现的引入,这也是本章的主题。
这一章论述的主题是真理与良善在主的神性理性里面结合的过程;首先是引入的过程(3012-3013节),其性质也有一系列的描述。本节则描述了主如何把属世人中那些来自祂自己,也就是为神性的事物,与来自母亲的事物分离。来自祂自己,或为神性的事物就是用来实现引入的事物;它们在此由“从他主人的骆驼里所取的十匹骆驼”来表示。这解释了为何接下来的几节经文大量提到“骆驼”,如他便叫骆驼跪在城外(24:11);利百加也给骆驼喝(24:14, 19-20);它们被牵进家里,干草和饲料也给了它们(24:31-32);而且利百加和她的少女们骑上骆驼(24:61);以撒看见骆驼来了;利百加看见以撒,就从骆驼上下来(24:63-64)。经上多次提到骆驼是由于内义,它们在内义上表示属世人中的总体记忆知识或事实,要被引入理性里面对良善的情感中的对真理的情感便来自这些知识或事实;这种引入以通常的方式实现,如前所示(3030, 3043节)。因为没有记忆知识或事实和认知,或说世俗和宗教知识,真理方面的理性决不能生出并得到完善,或说真理永远无法在理性中生出或发展。
“骆驼”表示总体的记忆知识,这一点从圣言中提到它们的其它经文明显看出来,如以赛亚书:
论南方牲畜的预言,在艰难困苦之地;有来自那里的少壮狮子和老狮子,并蝮蛇和会飞的火蛇;它们把财物驮在驴驹的脊背上,将宝物驮在骆驼的肉鞍上,往那不利于它们的民那里去;埃及的帮助必徒然无益。(以赛亚书30:6-7)
“南方牲畜”表示那些拥有宗教知识之光,或知识本身,却过着邪恶生活的人;“把财物驮在驴驹的脊背上”表示属于其理性心智的知识或认知,“驴驹”是指理性真理(参看2781节);“将宝物驮在骆驼的肉鞍上”表示属于其属世心智的知识或认知,“骆驼的肉鞍”是指属世之物;“骆驼”本身表示属世层的总体记忆知识或事实,而“宝物”是指他们视为宝贵的知识或认知;“埃及的帮助必徒然无益”表示记忆知识对他们来说是无用的,“埃及”是指记忆知识(参看1164-1165, 1186, 1462, 2588e节)。显然,“骆驼”在此不是指骆驼,因为经上说“少壮狮子和老狮子将宝物驮在骆驼的肉鞍上”。谁都能看出,这段描述表示教会的某些奥秘。
又:
论海之旷野的预言。主如此说,你去设立守望者,让他报告他所看见的。他看见一辆战车,一对对的马兵,一辆驴车、一辆骆驼车,就仔细听。他就回答说,巴比伦倾倒了,倾倒了!(以赛亚书21:1, 6-7, 9)
“海之旷野”在此表示无用的记忆知识或事实的空洞;“一辆驴车”表示大量具体的记忆知识或事实;“一辆骆驼车”表示存在于属世人中的大量总体记忆知识或事实。“巴比伦”所表示的那些人的空洞推理以这种方式来描述。
又:
你的心就宽畅,因为大海的丰盛必转来归你,列族的财富也必来归你。成群的骆驼并米甸和以法的独峰驼必遮蔽你。来自示巴的众人都必来到,要奉上黄金乳香,又要宣扬耶和华的赞美。(以赛亚书60:5-6)
这论及主及其属世人里面的神性属天和属灵事物。“大海的丰盛”表示属世真理的大量供应;“列族的财富”表示属世良善的大量供应;“成群的骆驼”表示总体记忆知识或事实的大量供应;“黄金乳香”表示良善和真理,也就是“耶和华的赞美”;“来自示巴”是指来自爱与信的属天事物(参看113, 117, 1171节)。示巴女王到耶路撒冷来见所罗门,带着大量财富,又有骆驼驮着香料、许多金子、宝石(列王纪上10:1-2),就代表来到主这里的智慧和聪明,“所罗门”在内义上表示主。“驮着香料、金子、宝石的骆驼”是指属世人中的智慧和聪明的元素。
耶利米书:
论巴比伦王尼布甲尼撒所攻打的阿拉伯和夏琐的诸国:你起来上基达去,使东方之子荒废。他们必夺去他们的帐棚、幔子和一切器皿,并骆驼。他们的骆驼必成为掠物,我必将它们分散四风。(耶利米书49:28-29, 32)
此处“阿拉伯和夏琐的诸国”在反面意义上表示那些拥有属天和属灵事物的知识或认知,却只是利用它们来使自己在自己和世人眼里被视为智慧和聪明的人;“从他们那里被夺去成为掠物,并被分散四风的骆驼”表示那些人的总体记忆知识或事实知识,以及他们的良善和真理的知识或认知,这些知识在肉身生活期间就开始因他们相信相反的东西而从他们那里被夺去,在来世则完全被夺去。
撒迦利亚书:
耶和华用灾殃攻击那与耶路撒冷争战的众民;那临到马匹、骡子、骆驼、驴和一切牲畜的灾殃也必是这样。(撒迦利亚书14:12, 15)
此处“马匹、骡子、骆驼、驴的灾殃”表示剥夺按这个次序从理性事物或概念到属世事物或形像一个接一个到来的理解能力(关于“马”的含义,参看2761, 2762节;关于“骡子”的含义,参看2781节;关于“驴”的含义,参看2781节)。“骆驼”表示属世人中的总体记忆知识或事实。埃及境内临到田间牲畜、马、驴、骆驼、牛群和羊群的瘟疫(出埃及记9:2-3)所表相同。
从这些经文明显可知,就圣言的内义而言,“骆驼”表示属世人的总体记忆知识或事实。总体记忆知识或事实是指那些包含许多具体知识在里面的知识,这些具体知识反过来又包含许多细节;它们合在一起形成属世人的理解力部分。
目录章节
目录章节
目录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