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威登堡神学著作
5954.“又给他们各人一套新衣服”表始于良善的真理。这从“衣服”的含义清楚可知,“衣服”是指真理,如下文所述。因此,“新衣服”是指新真理;当真理在良善中开始时,它们就变新,因为那时它们获得了生命。所论述的主题是属世人与属灵人,或外在人与内在人的联结。当联结正在实现时,真理就会发生变化并变新,因为它们从流入它们的良善那里获得了生命,如刚才所述(5951节)。“换衣服”代表披上神圣真理,这也是“换衣服”的起源(参看4545节)。
在圣言中,“衣服(或译衣裳)”之所以表示真理,是因为真理包裹良善,几乎如同血管包裹血液,或纤维包裹灵。“衣服”有真理的意思,是因为灵人,以及天使看上去都穿着衣服,并且各自都照着属于他的真理而着装。看上去身穿白衣的,那些处于作为通向良善之路的信之真理的灵人或天使;而看上去身穿闪亮衣服的,是那些处于从良善发出的信之真理的灵人或天使。因为良善通过真理发光,产生光辉(参看5248节)。
灵人和天使看上去穿着衣服,这一点从圣言中提到天使显现的地方也能看出来,如马太福音:
坐在主坟墓上的天使像貌如同闪电,衣服洁白如雪。(马太福音28:3)
启示录:
我看见二十四位长老坐在宝座上,身穿白衣。(启示录4:4)
启示录:
骑在白马上的穿着溅了血的衣服;祂的名称为神之道。在天上的众军骑着白马,穿着细麻衣,又白又洁,跟随祂。(启示录19:11, 13, 14)
“衣服洁白如雪”和“白色的细麻衣”表示神圣真理,因为洁白和闪亮论及真理(3301, 3993, 4007, 5319节),原因是它们最靠近光,从主发出的光就是神性真理。这解释了为何当主变了形像时,祂衣服显如光;马太福音:
耶稣就变了形像,脸面明亮如日头,衣裳洁白如光。(马太福音17:2)
在教会,众所周知,“光”是指神性真理;但从诗篇清楚看出来,它被比作“衣裳”:
耶和华披上亮光,如披衣裳。(诗篇 104:2)
“衣服或衣裳”是指真理,这一点从圣言中的许多经文明显看出来,如马太福音:
王进来观看宾客,见那里有一个没有穿礼服的人。就对他说,同伴哪,你到这里来,怎么不穿礼服呢?于是,他就被丢在外边的黑暗里。(马太福音22:11-13)
至于“不穿礼服的人”是谁,可参看前文(2132节)。以赛亚书:
锡安哪!你要醒来;醒来;披上你的能力。圣城耶路撒冷啊,穿上你华美的衣服!因为从今以后,未受割礼、不洁净的,必不再进入你中间。(以赛亚书52:1)
“华美的衣服“表示源于良善的真理。
以西结书:
我也使你身穿绣花衣服,穿上海狗皮鞋,并用细麻布给你束腰,用丝绸披在你身上。你的衣服是细麻布和丝绸并绣花衣;吃的是细面、蜂蜜并油。(以西结书16:10, 13)
这论及耶路撒冷,耶路撒冷在此表示属灵的古教会,该教会是在上古教会气绝之后由主建立的。赋予该教会的真理以“衣服”来描述;“绣花衣”是指记忆知识,当记忆知识是纯正的时,它在来世看似绣花衣,又看似有网眼的织物,正如我蒙允许所看到的。“细麻衣和丝绸”是指源于良善的真理;但在天堂,这些织物是极其明亮和透明的,因为它们在天堂之光中。
同一先知书:
你的帆是用埃及绣花细麻布做的;你的篷是用以利沙岛的蓝色、紫色布做的。(以西结书27:7)
这论及推罗,推罗代表对真理与良善的认知(1201节)。当这些认知是纯正的时,它们就是“埃及绣花细麻布”;“蓝色、紫色布”表示由此衍生的良善,或真理之良善。
诗篇:
王女极其荣华,她的衣服是用金线绣的;她要穿刺绣衣服,被引到王前。(诗篇45:13, 14)
“王女”表示对真理的情感;“她的衣服是用金线绣的”表示拥有良善在里面的真理;“刺绣衣服”表示最低级的真理。启示录:
然而在撒狄,你还有几个名字是未曾污秽自己衣服的;他们要穿白衣与我同行,因为他们是配得过的。凡得胜的,必穿白衣。(启示录3:4, 5)
“未曾污秽衣服”表示没有用虚假玷污真理。
启示录:
那儆醒,看守衣服,免得赤身而行,叫他们见他羞耻的,有福了。(启示录16:15)
“衣服”以同样的方式表示真理。这就是“那儆醒,看守衣服,免得赤身而行,叫他们见他羞耻的”所表示的。
撒迦利亚书:
约书亚穿着污秽的衣服,站在使者面前。使者吩咐站在他面前的说,你们要脱去他污秽的衣服。又对约书亚说,看哪,我使你的罪孽离开你,要给你换上衣服。(撒迦利亚书3:3, 4)
“污秽的衣服”表示被源于邪恶的虚假玷污的真理;因此,当脱去这些衣服,穿上其它衣服时,经上说:“看哪,我使你的罪孽离开你”。谁都能知道,罪孽不会因换了衣服就消失;谁也都能由此得出结论:换衣服是代表行为,正如洗衣服也是代表行为一样,当百姓自洁时,如当他们靠近西乃山时(出埃及记19:14),当他们从污秽之物中洁净时(利未记11:25, 40; 14:8, 9; 民数记8:6, 7; 19:21; 31:19-24),就会被吩咐洗衣服。
事实上,从污秽之物中洁净是通过信之真理实现的,因为这些真理教导何为良善,何为仁爱,何为邻舍,何为信仰,以及主、天堂和永生的存在。没有教导人的真理,人们就不知道这些事,甚至不知道它们的存在。凭自己,除了爱自己爱世界的良善是属于人的唯一良善外,谁还知道别的?因为这二者构成他生命的快乐。若不通过信之真理,谁能知道还有别的良善能被赋予人,即对神之爱的良善,或对邻之仁的良善?有谁知道这些良善拥有天上的生命在里面,或这些良善在此人不再爱自己胜过他人,爱世界胜过天堂的范围内从主经由天堂流入?由此清楚可知,洗衣服所代表的洁净通过信之真理实现。
5215.“又被东风吹焦了”表充满恶欲。这从“被东风吹焦”的含义清楚可知,“被东风吹焦”是指被恶欲之火焚毁。“东风”和“东方”在正面意义上表示对主之爱和对邻之仁(参看101, 1250, 3249, 3708, 3762节),故在反面意义上表示自我之爱和尘世之爱,进而表示贪欲和恶欲,因为这些源于这些爱。“火”用来论及这类欲望的原因如前所述(5071节);因此,“被吹焦”论及它们。
热有两个源头,正如光也有两个源头;热的一个源头是这个世界的太阳,热的另一个源头是天堂的太阳,也就是主。众所周知,这个世界的太阳将热散发到自己的世界,以及那里的一切事物上;但天堂的太阳则将热散发到整个天堂,就不那么为人所知了。然而,人若反思人里面的热,也就是被称为生命之热的热,也能知道这一点,因为此热与这个世界的热毫无共同之处。由此可知,这热与这个世界的热具有不同的性质。也就是说,这真正的热是活的,而这个世界的热不是活的;属灵之热因是活的,故点燃人的内层,也就是他的意愿和理解力,赋予他渴望、爱,以及情感。这也解释了为何渴望、爱和情感是属灵之热,并被如此称呼。显而易见,它们是热,因为热从活人身体的各个部位散发出来,哪怕在酷寒或最冷之地。不仅如此,当渴望和情感,也就是爱逐渐增强时,身体也相应地逐渐变暖。这种热就是圣言中的“热或烧”、“火”、“火焰”所表示的;它在正面意义上是指属天和属灵之爱,在反面意义上是指肉体和尘世之爱。由此清楚可知,此处“被东风吹焦”表示被恶欲之火焚毁;当论及“细弱”的谷物穗子所表示的记忆知识时,所表示的是充满恶欲的记忆知识。
“东风”表示恶欲和由此衍生的谬念的爆发,这一点从圣言中提及这风的地方明显看出来,如诗篇:
祂使东风吹在天空,又用能力引了南风来。祂降肉像雨在他们当中,多如尘土,又降有翅膀的鸟儿,多如海沙。(诗篇78:26-27)
那风所带来的“肉”表示恶欲,“有翅膀的鸟儿”表示由此衍生的谬念,这一点明显可见于摩西五经(民数记11:31-35),在那里经上说:百姓因吃肉而被灾殃击杀所在之地的名叫做“贪欲之人的坟墓,因为他们在那里葬埋起贪欲之心的人”。
以西结书:
看哪,葡萄树虽然栽种了,岂能发旺呢?东风一吹,它岂不全然枯干吗?它必在生长的苗床上枯干。(以西结书17:10)
同一先知书:
这葡萄树因忿怒被拔出摔在地上,东风吹干其上的果子,坚固的枝干折断枯干,被火烧毁了。火也从它枝干中发出,烧灭果子,以至没有坚固的枝干可作掌权者的杖。(以西结书19:12,14)
此处“东风”表示恶欲的爆发。以赛亚书:
刮东风的日子,祂想起了暴风。(以赛亚书27:8)
何西阿书:
必有东风刮来,就是耶和华的风从旷野上来。他的泉源必干,他的源头必竭。它必掳掠他所积蓄的一切宝器。(何西阿书13:15)
此处“东风”也表示恶欲的爆发。同样在耶利米书:
我必在仇敌面前,好像用东风吹散他们。(耶利米书18:17)
诗篇:
你用东风打破他施的船只。(诗篇48:7)
以赛亚书:
你离弃了你百姓雅各家,是因他们充满了东风,占卜的人像非利士人一样。(以赛亚书2:6)
何西阿书:
以法莲吃风,且追赶东风,每日增添虚谎和强暴。(何西阿书12:1)
“风”在此表示谬念,“东风”表示恶欲。刮来蝗虫并把它们吹入红海(出埃及记10:13,19),以及分开红海之水(出埃及记14:21)的“东风”在内义上表示类似事物。
目录章节
目录章节
目录章节